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為什么年輕人心臟病突發或“過勞死”的事件頻頻發生?
浙江省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副主任委員,浙江省中醫院常務副院長、下沙院區執行院長毛威教授,已完成各類心導管介入診療手術逾四千例,他認為,“過勞”只是誘因,潛伏的心血管疾病才是猝死主因,“在猝死易發的高危人群中,年輕人患有的心臟病,主要是表現為嚴重的心律失常,而年紀大的人主要是冠心病。”
毛威教授所在的浙江省中醫院下沙院區,地處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一家集醫療、科研、教學和預防保健、康復、衛生宣教優生優育等為一體的中西醫結合醫院,承擔著開發區及周邊區域急救、突發事件和災害現場搶救、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防控及日益增長的各類醫療保障任務。
心悸、氣短、胸痛、胸悶、黑矇、暈厥
注意,這是前兆
心律失常是一種常見疾病,據調查,每4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患有心律失常,可見發病率是很高的。但有的人患心律失常,一生都不知道。毛威介紹說:“目前,有些器質性心臟病,可以通過現代醫學手段檢查出來,有些通過現代醫學手段卻難以發現。”
其實,頻頻發生的“猝死”事件,并非突如其來,發生前往往有前兆,但總是被忽略,如身體透支之后特別心慌、氣短、胸痛、胸悶、黒矇、暈厥等。
一般,由于持續發生時間短或不嚴重,很多人認為心律不齊是小毛病,常常置之不理。
但醫生提醒,某些原因導致的心律不齊會導致猝死的發生,“嚴重一點,就是頭發暈、眼發黑,再嚴重一點,甚至意識喪失,心跳呼吸驟停。”毛威告訴記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猝死概率更大。”
“例如,多數患有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遺傳性心臟大血管病等基礎心血管疾病。身體完全健康的人在高度疲勞后,只要適當休息即可恢復,一般不會直接導致猝死。”
毛威告知,高危人群中,一旦發生心臟驟停,最有效的方法是盡早胸外按壓進行心肺復蘇,同時盡早使用電除顫。越早搶救,成功率越高。每耽誤1分鐘,病人的存活率就會降低7%~10%,而搶救的黃金時間是猝死發生4—6分鐘內,這是關鍵。
毛威感慨,心肺復蘇在院外急救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掌握這項技能的人數卻很少,“任何人都應該學一學簡單的心肺復蘇,特別是心臟按壓,現在很多醫療機構都在推廣。”
做個超聲心電圖
趁早發現基礎疾病
毛威教授提醒大家,心律失常有多種原因,需要慎重對待。
“在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同時,應定期體檢,趁早發現基礎疾病,并通過治療使之得到有效控制。”一般建議做兩項檢查。第一是心電圖的相關檢查,例如24小時動態心電圖,或者進行運動負荷試驗,或者在胸部皮下埋入事件記錄器可以記錄下3年或更長時間的心律變化。第二是超聲心電圖,也就是人們稱的“心臟B超”,這個目前通常不列入常規體檢項目。
毛威介紹,最近省中醫院下沙院區收治的一個病例,是一例年輕的心臟性猝死患者,基礎疾病是心肌致密化不全,對于這個病,以往認為比較罕見,現在發現其實并不少見。
毛威說,這是一種與基因變異相關的遺傳性疾病,死亡率高,一般是在5—8周胚胎發育期間存在缺陷,是目前醫學處理上比較棘手的一種心肌病。對于此類心肌病,目前沒有根治的辦法,一般會運用藥物治療,對于高危人群而言,目前最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便是植入心臟自動除顫器。此外,最后一招,就只能是心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