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外傷性癲癇是顱腦外傷后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生率報道由0.1%~50%不等,由于資料不同,差異甚大。對于是否需要常規預防性應用抗癲癇藥及如何用藥尚未取得一致性意見。本文對458例腦損傷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采用隨機分組對照的方式,對應用卡馬西平聯合
醒腦靜注射液預防早中期癲癇發作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
臨床資料:選擇2006年1~6月我院收治的腦損傷患者458例,男313例、女145例,年齡1.5~88歲、平均41.8歲,GCS評分>8分354例、≤8分104例。開放性損傷71例,閉合性損傷387例其中113例行開顱手術排除原發性癲癇患者將患者隨機分成A組223例和B組235例,兩組性別、年齡、人院時GCS評分、損傷類型等具有可比性。
方法:B組于入院當天給予抗癲癇藥物卡馬西平片0.1mg口服,3次/d,不能進食者通過鼻飼管喂服,14歲以下兒童口服劑量為5mg/(kg·d)。A組在此基礎上給予
醒腦靜注射液10~3Oml加入100ml葡萄糖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滴,1次/d,5~7d為一療程,連用4個療程。觀察兩組癲癇的發生率,分析癲癇的發生與臨床指標的關系。
結果:A組發生癲癇4例(1.82%),B組發生癲癇13例(5.85%)。兩組癲癇發生率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各變量與癲癇發生的相關性:A組發病率相對較高的是年齡≤l4歲者,發病率超過5%;B組除GCS>8分和非開顱手術者發病率低于5%外,其他均超過5%,GCS≤8分和開顱手術者發病率超過10%。
腦外傷所致的癲癇是顱腦損傷后的嚴重并發癥之一,根據發生時間可分為早期癲癇(傷后24h內)、中期癲癇(傷后24h至4周)、晚期癲癇(傷后4周以后)。早、中期癲癇的發生通常認為與腦實質損傷、顱內出血、凹陷骨折壓迫或局部腦組織缺血、水腫及生化改變有關。早、中期癲癇在傷后4周內發生,這一時期是腦損傷需要治療及恢復的重要時期,一旦發生癲癇將加重腦水腫,影響預后,并可能導致顱內出血甚至死亡,因此這一時期對癲癇的預防尤其重要。許多學者提倡短期內使用預防性抗癲癇藥,但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性意見。腦內鈣濃度和胞膜鈣流的增加對癲癇的發生起重要作用。研究證明,鈣離子過度內流與癇性放電相關,鈣流是參與神經元興奮性的一個主要因素,也是參與爆發放電的起源,鈣穩態失調可通過影響神經遞質釋放而起興奮抑制功能失調而參與癲癇發生。
醒腦靜注射液的主要成份為麝香、冰片、梔子、郁金等,具有開竅醒腦、行氣活血、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功能,能穿透血腦屏障,選擇性阻滯病理損傷時過多的鈣離子進入細胞,對正常細胞內鈣離子濃度無影響,可通過抑制細胞外鈣離子內流,興奮細胞膜上的ATP鈣泵,促進細胞內超載鈣離子排出,從而有效阻滯細胞內鈣離子超載,減輕細胞損傷,阻滯神經元的異常放電,有效控制癲癇發作;還可通過抑制鈣超載改善紅細胞的運載和變形能力,有效提高供氧能力,從而改善缺血及腦細胞功能,減少神經元異常放電,而起到抗癲癇作用。本文預防用藥的時問為4周,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對照研究結果顯示,卡馬西平聯合醒腦靜注射液組癲癇發生率為1.82%,卡馬西平組為5.85%,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單因素分析顯示,卡馬西平組GCS~<8分和開顱手術者癲癇發生率分別達7.69%和16.6%;而聯合用藥組癲癇發生率分別降至4.34%和1.69%,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R西平組GCS≤8分者雖然癲癇發病率高達7.69%,但由于與GCS>8分者相比無統計學差異,因此未能作為高危因子,而開顱手術是具有統計學意義的高危因子。
因此認為,卡馬西平聯合醒腦靜注射液([url=http://m.baseldya.com/goods/1680.html]http://m.baseldya.com/goods/1680.html[/url])能降低顱腦外傷患者早、中期癲癇的發生率,對開顱手術這一高危因子能起到較好的抑制作用,應常規預防性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