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11月28日,《科學》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題為《中國的創新研究》的社論。摘要:曹雪濤院士聚焦中國醫學科學研究,分析了當前中國醫學與健康領域面臨的挑戰,并對未來如何推進中國醫學科學創新研究進行了展望。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人口大量增加和老齡化,近30年來中國的疾病譜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癌癥、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發病率持續上升,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慢性病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如何應對和解決這一世界性難題,一直以來都備受國際醫學界的關注。
應《科學》雜志總編輯邀請,曹雪濤院士簡要介紹了中國政府對國民健康的重視以及在醫療改革方面的積極探索和成果,特別提到2003年非典肆虐后,中國加大了醫藥衛生領域的科技投入,建立了有效的國家傳染病防控體系和新藥創制的科技支撐體系。去年,我國在監測和控制H7N9流感疫情方面取得的顯著成績,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我國醫療科技水平的提高。
醫學科技不僅包括基礎和系統研究,還涉及前沿技術研究、技術研發、產品開發。發展醫學科技是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的戰略戰場和優先布局方向。30年來,我國醫療科技雖然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但總體水平與國家發展新時期人口健康保障和重大疾病防治的新需求,特別是如何形成人口健康領域自主創新的關鍵技術,支撐醫療器械產品研發體系,還有很大差距。關于如何借鑒國際醫學界的先進經驗,從醫學科技發展的特點出發,曹雪濤院士提出要加大國家層面醫學科技創新的統籌協調力度,主動部署一些長期公益性醫療衛生科研項目,聯合全國多個單位發揮優勢互補、交叉學科解決重大醫學問題,從而為臨床重大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提供新方法、新方案、新路徑和新藥。
曹雪濤院士還介紹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近年來如何積極面向國家需求,發揮國家醫學研究機構的引領作用,積極探索醫療衛生科技體系的融合創新,積極與國內外優勢醫學研究力量融合合作,以解決疾病防控突出問題為牽引,加強基礎、臨床、藥學學科融合,建立面向生物醫學的前沿領域。例如,系統醫學、神經科學、干細胞和再生醫學等研究機構(中心)搭建了代謝性疾病、老年病、炎癥和免疫疾病等研究平臺,建立了國家生物樣本庫和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聚集了優秀的醫學人才,為我國人口健康和重大疾病防治做出了新的實質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