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11月29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市衛生計生委、衛生部科技培訓局聯合主辦的“第五屆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創新高峰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本次論壇以“引領轉型,建設醫學科技創新中心”為主題,通過政府官員與專家的學術交流和對話,就制約臨床醫學發展的關鍵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論壇包括開幕式、會議報告、政府圓桌會議和6個高端學術論壇。
出席開幕式的有中國科技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天津、河北省科技衛生主管部門以及北京市相關委局領導。衛生部副部長方國恩、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吳建民分別在論壇上致辭。論壇開幕式上,公布了“2014年首都十大重大科技攻關成果”名單,評選出6項惠民重大科技成果和5項創新重大科技成果。
【/h/】為推動京津冀在醫學科技領域的合作與協調發展,論壇邀請了天津、河北兩地科技、衛生部門負責人參加下午的政府圓桌會議,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國家醫學科技創新中心”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設置6個高端學術論壇,滿足現階段臨床研究各方面的需求,包括“臨床研究問題的呈現與設計”、“真實世界研究方法的應用”等。,以及“醫學大數據”、“單細胞測序技術”、“三維打印技術”等醫學領域研究熱點在醫學研究和臨床實踐中的應用。來自北京各大醫院、科研院所和G20企業的600多名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也出席了論壇。
圍繞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新定位,實施“北京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兩個專項。
【/h/】為加快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市政府于今年4月印發實施《北京市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啟動實施12個重大專項,解決城市可持續發展和保障民生改善的重大科技問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和高端發展。有兩大項目,即“重大疾病的科技研究與管理”和“生物醫藥產業的跨越式發展”。“重大疾病的科學技術研究與管理”專項旨在通過科學技術研究提升醫學科技水平,以科技手段促進公民健康水平的明顯提高。“生物醫藥產業跨越式發展”旨在推動北京生物醫藥產業成為首都具有戰略意義的支柱產業,同時也是落實國家加快新藥研發的要求。通過這兩個專項的實施,將推動“以醫促醫、醫藥結合”的創新發展格局。
積極引導創新要素,形成全鏈條覆蓋的科技工作布局。
【/h/】近年來,北京市科委緊緊圍繞國家創新戰略、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把支持重點放在市場機制無法有效配置資源的公共科技活動上,引導企業和全社會科技創新。醫療科技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是市科委履行政府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市科委積極引導技術、人才、資金、管理、平臺、信息等創新要素向醫療衛生領域集聚。科技工作布局涵蓋了醫學研究從基礎研究到臨床研究再到成果轉化的全過程,同時從人才培養、平臺建設、市場環境、空之間的布局等方面提供支持。
在基礎研究方面,不僅有“北京自然科學基金”這一由專家自由探索與經濟社會需求相結合的應用基礎研究,還有這一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的研究。在臨床研究方面,既有解決重大疾病臨床實際問題的“十大疾病科技研究與管理”,也有凸顯臨床優勢和特色的“首都臨床特色應用研究”,形成“點面結合、相得益彰”的研發布局。成果方面,主要有“疾病預防控制十大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和“北京國際醫學臨床R&D平臺(CRO平臺)”,促進首都醫療衛生資源與生物醫藥企業對接,實現醫藥互促、產學研結合,推動醫療科技成果造福人民健康。
五年來,重大疾病防治科技攻關和成果推廣取得重要進展和階段性成果。組建了由12名領軍專家和100多名核心專家組成的專家團隊,143家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形成了10個疾病預防控制研究示范網絡。建立了國內最大的重大疾病臨床數據和樣本數據庫(即北京生物庫),現有病例10萬余例,樣本85萬余份。支持臨床診療技術和標準研究100余項,其中36項已上升至國家和行業標準或規范;全國約三分之二的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位于疾病預防控制十強龍頭單位;推廣科技成果160余項,在16個區縣推廣各級醫療機構2400余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
推進醫療衛生科技改革,積極探索實踐。
改革是推動醫學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北京市科委加強制度建設,創新支持方式,努力建立既適應醫療衛生科技創新規律,又符合財政預算管理要求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一是通過公開招標、公開征集、定向征集、擇優委托、穩定支持等方式,完善公平競爭的項目遴選機制,確定項目承擔者,完善項目管理內部控制機制。二是創新科技資金支持方式,綜合采用無償援助、貸款貼息、政府股權投資、后補貼、風險補償、基金等多種方式。,從而充分發揮科技經費的導向作用,提高科技經費的使用效率。三是加強科技項目全過程管理,在全國首次引入第三方監管機制,聘請專業承包R&D外包公司,本著“科學、獨立、公正”的原則,控制科技項目的時間進度、研究質量和考核指標,協調項目參與方之間的關系。四是以臨床研究需求為導向,引導醫療衛生機構與生物醫藥企業加強對接合作,輻射擴散到全國其他地區,充分發揮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