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消化道癌癥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癌癥。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腫瘤發病率前五位的是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和腸癌,其余四位是除肺癌以外的消化道腫瘤。僅2020年,我國消化道腫瘤發病率就將達到136萬,死亡人數將達到96萬。
于洪剛(右一)帶領團隊用“內窺鏡精靈”檢查患者。
早期發現和治療是消化道腫瘤的良方,內鏡檢查是消化道腫瘤早期發現的重要手段。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于洪剛教授的研究成果,因其擠出效應而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它不僅經常出現在世界頂級醫學期刊上,如GUT、內窺鏡、GIE等。,更是引領了消化內鏡行業的研究方向。
內鏡檢查對早期消化道腫瘤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臨床統計顯示,消化道腫瘤的5年生存率有一個明顯的分界點:早期發現及時治療的生存率在90%以上,而晚期患者的生存率不足25%。但內鏡檢查的質量和設備性能不夠,操作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容易導致早期腫瘤的診斷率較低。據一項數據顯示,早期胃癌有20%-40%的患者被漏診,結腸腺瘤的漏診概率高達22%。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余洪剛教授從2017年開始與合作團隊共同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降低胃鏡操作時的盲區率。其中,他團隊研究的重點項目是“內窺鏡精靈”。這是國內首個集內鏡質量控制和病灶診斷于一體的人工智能醫療產品,能夠實時動態檢測患者,非常貼近臨床特點。
要讓“內鏡精靈”準確高效地診斷疾病,需要掌握人體消化道的細節。于洪剛教授的R&D團隊與測繪學院合作繪制了人體消化道“地形圖”,并根據消化內鏡診療標準確定了必須檢查的“坐標點”。有了這個前提,“鏡精靈”很快就展現出了它的優勢。
它可以自動識別盲點,提醒醫生尚未到達的檢查部位,避免漏診和診斷。消化道早期癌癥識別準確率達到92%。研究表明,如果采用人工診斷,即使是專家級的名醫,診斷的準確率也只有90%。甚至,一些新醫生的診斷準確率只有81%。
去年12月,世界首屆早期胃癌人機大賽在武漢拉開帷幕。作為內鏡診療領域的權威比賽,來自全國17個省份的44支內鏡醫生隊伍參加了本次比賽。據悉,這些參賽選手平均工齡為7年,平均胃鏡操作量為1.3萬,代表了國內該領域的最高水平。最終的結果讓《內窺鏡精靈》成為觀眾心中最閃亮的一顆星。在白光和染色放大下對高危胃病變的診斷中,“內鏡Elf”的敏感性是第一位的。在判斷胃癌的深度和分化程度方面,“內鏡Elf”的表現與很多資深內鏡醫師相當,綜合表現排名第三。
“內鏡精靈”的出色表現也得到了越來越多醫療機構的認可。截至2021年6月30日,已覆蓋新疆、西藏350余家醫療機構;協助醫師發現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變2794例,節約治療費用約8.382億元。
截至目前,“內窺鏡精靈”已申請發明專利30項,授權6項;已獲三項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和三項歐洲ce認證,并于2021年1月進入國家創新醫療器械審批綠色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以“內窺鏡精靈”為代表的中國AI消化內鏡技術不僅在國內得到了廣泛應用,還揚帆起航,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近年來,余洪剛教授應邀在國際頂級會議上發表演講,分享相關技術產品。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還多次舉辦人工智能消化內鏡國際會議,與世界各國專家學者交流合作,展示中國技術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