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醫改五年來,政府醫療衛生支出每年增長20%以上。但從統計數據來看,政府對醫療的巨額投入并沒有減輕個人的直接負擔,個人的絕對衛生支出仍在逐年上升。專家認為,人們一直抱怨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緩解。如果醫院的運行機制和補償機制不變,醫療費用的增加得不到有效遏制,對普通人的好處還是有限的。
但是誰花錢,當然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如果花了很多錢,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難免會讓人懷疑錢是怎么花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政府的醫療衛生支出年復一年增長了20%以上。然而,投入如此巨大,公眾卻感覺不到什么。市民的個人絕對健康支出非但沒有發現看病更容易、更便宜,反而逐年增加。為什么政府加大醫療投入,市民卻不感同身受,看病更是越來越“貴”?有時候,個人感情難免會有偏差。盡管政府增加了對醫療保健的投資,但個人絕對醫療支出不是減少而是增加似乎是違反直覺的。但這種感覺實際上忽略了社會發展過程中醫療服務整體需求快速增長的背景,也沒有考慮CPI上漲對醫療衛生服務成本的影響。毫無疑問,如果不對醫療保健進行大規模的財政投資,其結果要么是醫療保健服務的供需嚴重脫節,要么是個人衛生支出更加急劇增加。從這個意義上說,政府醫療衛生支出增長的價值和意義不能僅僅因為個人衛生支出仍在逐年上升而被低估甚至抹殺。
然而,政府在醫療方面投入巨資,公眾卻沒有感受到明顯的好處,兩者之間的反差仍然值得反思。需要承認的是,不斷增加的醫藥衛生投入,無疑會增加醫療服務供給,從而緩解衛生服務供需矛盾,而基本醫療保險補貼標準的提高意味著個人醫療費用的分擔。但是,既然是花錢,就不能滿足于不亂花錢。顯然,更需要為政府增加醫療衛生支出建立必要的公共投入評價機制,以及如何使投入產出比更高、更有效率。
具體來說,醫療衛生支出是否應該優先增加大規模醫療服務供給,還是應該構建均衡的醫療服務體系,是應該加大對公共醫療服務的投入,還是規范醫療服務市場,引入更多市場化投資者,不同的投資選擇必然意味著醫療衛生體系運行效率的差異;另外,是先理順醫療關系,還是重點提高醫保補貼標準,如果醫療制度及其利益關系不明確,增加的投入最終會被既得利益鏈吞噬,還是讓個人從中受益,這自然需要打上問號。現實中,個人絕對衛生支出仍在逐年上升,對政府醫療衛生支出的增加沒有任何受益感。除了客觀的需求增長和成本上升之外,增加的投資是否實現了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也值得檢查。
基于此,醫療衛生服務確實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需要加大投入來改善和升級,但僅僅花錢遠遠不夠。增加醫療費用是好事,但如何把錢花好,保證效率和效益,避免陷入利益黑洞,大概才是更關鍵的環節。
(原標題:僅僅“增加”醫療衛生投入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