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楊志軍:訪上海姚興醫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份額:
簡介姚興醫療,前身為復星醫療,于2012年11月21日更名。現為上海復星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隸屬于復星診斷事業部,主要從事傳染病的分子診斷。《生物探索》記者有幸與上海姚興醫療總經理楊志軍見面,與楊總共同探討了體外診斷的創新趨勢、細分領域的發展前景、精準醫學等問題。中國體外診斷行業的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代,短短20多年間發展迅速。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底,生產經營體外診斷的企業有6803家,龍頭企業有柯華生物、金奎大基因、中生北控、京九強、立邦儀器、迪安診斷等。員工人數預計約為15萬人。2015年是“十二五”的最后一年。之后,“十三五”將給體外診斷行業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診斷和診斷技術的規劃和預測方向是什么?3月12-13日,2015(第六屆)國際體外診斷產業高峰論壇正在討論這些問題。
《生物探索》記者有幸與上海姚興醫療總經理楊志軍見面,與楊總共同探討了體外診斷的創新趨勢、細分領域的發展前景、精準醫學等問題。姚興醫療,原復星醫療,2012年11月21日更名。現為上海復星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隸屬于復星診斷事業部,主要從事傳染病的分子診斷。
2013年,全球體外診斷產品市場規模達到546億美元,與2011年全球市場規模508.54億美元相比,復合增長率為3.67%。同時,業內預計2018年全球體外診斷產品市場規模將達到65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4%。
在全球層面,分子診斷起步較早,技術越來越成熟,需求釋放迅速,平均增速在10%左右。然而,這個細分市場在中國的平均年增長率高達20%。另一個潛力巨大的細分市場是POCT,國內市場份額僅為全球市場份額的1/3。未來5-10年,IVD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將逐漸向分子診斷和POCT傾斜。
對于中國體外診斷市場的熱點,楊總走得太遠了。目前,國內體外診斷市場前景良好,但仍缺乏創新。在中國做得好的公司,大部分都是在產品研發和創新上做到這一步。我們應該看到越來越多的公司在未來進行技術創新。
對于細分領域的市場前景,楊總分析,從增長潛力來看,我認為免疫領域,尤其是發光免疫和快速診斷,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是更好的領域。因為它的市場量足夠大,絕對的增長量非常可觀。就生長速度而言,分子診斷,尤其是無創產前篩查,是一個非常熱門的領域。分子診斷包括癌癥、心血管和新生兒篩查,而遺傳病檢測有相對較高的增長。但是目前市場還沒有形成大的氣候,所以市場總量和免疫有很大的不同。
楊總預測未來體外診斷的市場格局,免疫領域在未來3-5年仍是一個相對發達的領域,而分子診斷領域仍處于早期階段,尤其是在癌癥、心血管和新生兒篩查以及遺傳病檢測等領域,方法論的一致性尚未被廣泛接受,這意味著下一步仍有一個過程要作為主流。只有當臨床診斷標準和操作程序被共同接受時,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快速增長。
2015年初,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了一個名為“精準醫學”的項目,旨在通過分析100多萬美國志愿者的基因信息,更好地了解疾病形成的機制,從而為開發相應的藥物,實現“精準用藥”鋪平道路。
精準醫學不是美國人今年剛剛提出的詞匯。2011年由國家研究委員會首次提出。此前,人們提出了“4P醫療模式”,即預測、預防、參與和個體化醫療,精準成為第五個p。
有海外媒體評論稱,這一計劃是醫學新時代的基礎,因為它超越了最初的基因“生物庫樣本”,預見了一個“包羅萬象”的知識體系。
精準醫療是“個性化醫療”的升級版。楊總笑著說,所謂精準醫學就是用更科學的數據和醫療決策方法來體現我們古代的藥方。未來所有的診斷和治療都將基于基于檢測和大數據分析的綜合分析。他還透露,姚興醫療將在公司規劃中緊跟個體化醫療的發展趨勢。
關于楊志軍
楊志軍,博士,上海姚興醫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從事分子診斷產品研究及營銷管理,在國內外期刊發表文章20余篇,主持并參與上海市科委多項科研項目。
collect(0)。建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