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9月24日下午,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貴陽醫學院客座教授范院士蒞臨貴院醫學人文論壇,并為師生作了題為《醫學三千年的進與退》的學術報告。市委書記趙明仁主持會議,1500余人參加了會議。
范院士在報告中將3000年來人類醫學發展的進與退分為四個歷史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三世紀。西方以泰勒斯、亞里士多德、蓋倫及其團隊為代表。泰勒斯是“科學和哲學之父”,開創了物質構成的研究,亞里士多德對遺傳學做出了巨大貢獻,蓋倫的思想統治了醫學領域1000年。在中國,以《黃帝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和張仲景、扁鵲、華佗為代表,奠定了中醫理論、臨床、藥學的框架和基石。
第二個階段是從3世紀到13世紀。在西方世界,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宗教盛行,科學發展緩慢,醫療發展幾乎停滯不前。當時,中國正處于鼎盛時期,社會穩定,科技進步,醫學蓬勃發展。以王叔和、孫思邈、陶弘景為代表的三位著名中醫,為后人留下了《脈經》、《千金方》、《新本草》三部傳世之作。
第三個階段是從13世紀到16世紀的300年。在西方文藝復興和思想解放時期,出現了許多科學家,極大地促進了醫學的發展。達芬奇和維薩里奠定了解剖學的理論基礎,而桑托雷頓打開了代謝組學的大門。當時的中國,重文輕理。雖然出現了一代醫圣李時珍和他的《本草綱目》,但中醫的發展卻逐漸衰落。
第四個階段是從16世紀到現在。隨著西方三次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理論科學地揭示了生命的起源,解除了神學對醫學的束縛。列文虎克發明了顯微鏡,把人類從宏觀帶到微觀世界,對生命的醫學研究細致到分子和原子時代。然而,中醫的發展卻逐漸走下坡路,與西方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h/】同時,他對中國醫藥、設備、技術高度依賴國外進口表示擔憂,期待通過改革創新推動醫療科技進步,實現“夕陽落寞齊飛,秋水共長”的繁榮景象。
最后進入現場提問環節,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學醫之路如何堅持”、“中西醫結合”等問題,范院士言簡意賅,給予了精辟的解答。
范院士以其卓越的學識、睿智的見解、詼諧的語言、海量的信息,帶領觀眾探索神奇的醫學世界。他的報告既有審視歷史的厚度,又有哲學思考的深度,不時穿插著睿智的解釋和調侃。他從人體結構的角度生動地詮釋了“丹”“肝”“胰”等漢字,讓大家在笑聲中記住了這些器官的解剖位置和組織結構。(劉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