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日本京都藥科大學和北海道大學的研究團隊分別開發出了僅向癌細胞注入抗癌藥的DDS(DrugDeliverySystem,藥物傳輸系統)技術。
日媒稱,癌組織與正常組織相比血管縫隙更多,如果向血管注入由脂質膜構成的微小膠囊,很多將流入癌細胞。可封入效果強的藥,集中注入癌細胞內。正常細胞則不受損害,將減少副作用。上述成果日前在名古屋市舉行的日本癌癥學會上被發表。
據報道,京都藥科大學的浜進講師等人利用被稱為“脂質體(liposome)“的脂質物構成的膜包裹抗癌藥,在附加特殊的蛋白質片段后制成了膠囊。膠囊的一部分附著在癌細胞膜上之后會分解,膠囊會被損壞,于是藥物將被注入細胞內。
在膠囊內加入綠色的熒光色素,通過人類肺癌的培養細胞進行了試驗。結果發現在膠囊接觸細胞后,色素在30秒至1分鐘以內進入細胞。今后將通過小鼠進行試驗。
此外,日本北海道大學的尾崎倫孝教授等人在膠囊表面附加了2種蛋白質片段。1種蛋白質片段可刺激細胞膜,有助于膠囊穿過膜。在進入細胞之后,另一種蛋白質片段會感知環境的變化,改變形狀,然后分解膠囊釋放藥物。
據悉,向膠囊注入帶有熒光物質的抗體、注入癌的培養細胞之后,在15分鐘內,95.8%被運送至細胞內。加入使微小癌細胞發光的物質,還可應用于早期診斷。研究人員正力爭在五年之內啟動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