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h/】9月8日,由中國生物工程學會、GE醫療中國聯合舉辦、上海生物工程學會協辦的“從新藥創制到精準醫療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行。會議邀請了多位行業專家和企業代表,共同探討精準醫學在中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及未來實踐的路徑。在“精準醫學在中國的定位與挑戰”主題中,中國工程院院士詹介紹了精準醫學在中國的布局和未來發展方向。他說:“精準醫療是醫學發展和促進公眾健康需求的客觀需要。從發展規律來看,與奧巴馬的美國戰略無關。”
中國醫療缺乏自己的數據,需要發展精準醫療。
受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食品安全堪憂、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影響,我國重大疾病防控任務面臨巨大挑戰。目前,我國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已占總死亡人數的85%,慢性病負擔已占總疾病負擔的7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4年12月,習近平在調研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時指出:“沒有全面健康,就沒有全民小康社會”。大病是我國人力資源流失和經濟損失的主要原因,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嚴重障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詹院士說:“健康絕不是社會負擔,而是一項重要的社會事業;不是消費支出,而是戰略投資。”醫學界、政府、公眾和媒體之前已經就醫學科技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的作用達成了共識。
中國人民解決了溫飽問題后,我們最大的社會需求變成了人民要“不生病,少生病,小病小病,晚生病,病后樂觀”。但目前中國醫院(尤其是三甲醫院)的醫療設備主要依賴進口。臨床上使用的疾病診斷、治療和標簽的標準指南95%以上依賴國外標準。我國幾乎沒有自己的數據,這就是為什么要發展精準醫學。
醫學生物學“十三五”規劃七大共識。
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目前,國家層面正在制定“十三五”規劃。詹院士在報告中介紹了相關專家就醫學生物學領域技術發展方向達成的七點共識,具體如下:一是基因組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已經成熟;
其次,蛋白質組學的研究技術和方法將取得重大突破。
三是干細胞和再生醫學已進入臨床應用和產業化階段。
第四,疫苗和抗體將成為生物醫學突破的優先領域。
第五,生物治療和個性化診療技術已成為現代醫療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
六是醫療器械成為與藥品齊頭并進的新興產業;
第七,生物信息學技術將向海量數據輸出和廣泛應用兩個方向發展。
不久前,國家衛計委和CFDA聯合發布了我國第一部《干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這是對干細胞行業的一句“然而我們叫了一千遍,催了一千遍,她才開始朝我們走來”。在談到上述第三個共識時,詹齊敏表示,干細胞將啟動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的“全面整合”模式,國家準備啟動第一批干細胞。
精準醫學:從發展規律看,與奧巴馬的美國戰略無關。
自從中國推廣精準醫療概念以來,就有很多人懷疑中國是在“跟風”奧巴馬政府。對此,詹院士詳細介紹了精準醫學的歷史沿革。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個性化醫學的概念就出現在英文雜志上。此外,中國學者于2010年提出精準手術,2013年,中國與國際同行共同籌備國際癌癥精準醫學大會。因此,精準醫療是醫學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是促進公眾健康需求的客觀需要,從發展規律上與奧巴馬的美國戰略無關。如果精準醫學符合大眾需求,是醫學發展的本質,就應該大力推廣。人類基因組測序、生物芯片技術的創新發展、生物醫學分析工具和技術的進步、大數據分析工具和技術的出現,正成為現階段精準醫學蓬勃發展的驅動力。
實施精準醫療要注意三個要點:一是醫生始終是臨床決策的主體;二是精準醫學為醫生決策提供了激進、精準的手段和依據;三是精準醫學將對臨床醫學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最后,詹院士總結,精準醫學的發展將徹底改變當前臨床疾病診斷方法、分類分級、臨床診療路徑、規范、指南和標準;同時,將推動一批新的醫療健康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