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以醫生為主體的醫療創新時代即將到來。
資料來源:青年(Qnr.Cn)更新日期:2015年9月17日19: 13: 25。
青年網訊:& # 8203;2015年9月11日,中華醫學會第十七屆全國心血管病大會暨第九屆東方心臟病學大會(CSC&: OCC2015)在上海世博中心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來自國內外的一萬多名心臟病專家、學者和臨床醫生參與了學術交流和討論。
在這場看似純粹的學術交流大會上,一個獨特的論壇吸引了記者的特別關注。在此次論壇上,中國心血管創新俱樂部(CCI)正式成立。在健康圈看來,這個俱樂部的成立標志著我國心血管領域創新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或者說一個以心血管臨床醫生為主體的醫學創新大時代已經到來。
記者了解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華醫學會心內科分會候任會長葛均波是CCI的創始委員和領導人,因此專程拜訪了葛均波院士。
在葛俊波看來,近年來,我國在心血管疾病診療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許多心血管領域的前沿創新技術和醫療器械,如經皮主動脈瓣、全降解支架、左心耳封堵系統、經皮腎動脈交感神經消融導管等,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的推廣和發展。
“然而,與此同時,在技術和原始設備方面,我國一直處于與其極其不相稱的境地。即臨床創新技術和器械的研發和轉化能力較低,目前臨床使用的主要高端醫療器械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或源于國外理念,僅在國內復制。同時,在心血管疾病臨床診療指南中,來自中國的臨床數據很少,國際心血管疾病舞臺上的‘中國好聲音’也很少。”
中國的醫療創新正處于如此尷尬的境地。究其原因,在于葛均波認為中國嚴重忽視了廣大一線臨床醫生在臨床創新和轉化中的作用。
“中國絕大多數醫生仍然對繁重的臨床工作感到厭倦,缺乏創新的激情和條件。然而,毫無疑問,所有的臨床需求都需要臨床醫生提出、解決和改進,”葛俊波說。“激活臨床醫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引導、規范他們的創新思維和技能,甚至幫助他們靠自己的創新創業,是突破現狀的明確方向。”
葛俊波認為,如果能在心血管領域形成“為所有醫生創新”的局面,在鼓勵醫生更自由執業后,將是徹底解放醫生“生產力”、改變目前國內醫療困境的重要方向。
在葛俊波眼里,最迫切需要的是盡快找到方法和途徑,尤其是找到適合有創新思路和想法的臨床醫生的“土壤”,將自己的想法成長為產品。
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CCI)的成立,剛剛為醫生創新開辟了沃土。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沈力說,他的工程研究中心是CCI的聯合創始人。成立之初,CCI就明確定位為非營利性非政府學術組織,旨在通過這一開放平臺,拓展當代中國心血管內科醫生的創新創業思路,尋求解決臨床問題的最佳方式和技術,最終推動中國心血管事業走向國際化。
關于CCI的定位,提到了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生物設計項目平臺。項目平臺負責人ChristopherShen認為,與Biodesign一樣,CCI將作為創新孵化平臺,吸納有創新夢想、有創新思維的中青年心血管內科醫生,在國內外知名創新型R&D團隊專業、系統的培養下,以臨床需求為創新之源,與專業的R&D團隊互動,實現靈感的放大、思維的碰撞,最終形成“創意”。
沈力說:“平臺的最終輸出,包括理念和產品,包括醫生自身的拓展和提升。“對于原本只專注于單一臨床治療方向的醫生來說,CCI平臺可以補充他們所缺乏的其他元素,讓他們實現真正的自我價值。”
在扮演CCI的具體方式方面,沈力表示,CCI是一個相對開放的平臺,主要面向臨床醫生。一方面是針對全國各地的心血管內科醫生,不分學歷、職稱、論文數量。唯一的準入標準就是要有一顆始終熱愛臨床工作,堅持不懈追求臨床創新的心。另一方面,平臺會引入能為醫生思路提供解決方案的工程師,以及能為解決方案轉化產品的廠商,帶來更多資本推動整個轉化鏈。
CCI俱樂部采用會員招募制度。俱樂部主席是葛俊波院士。首批成員包括9名副主席和23名創始及精英成員,均為國內創新成果突出的心血管專科醫生,具有豐富的心血管診療和技術研發經驗。同時,俱樂部將通過“創新夢海選”“會員推薦”“導師培訓”等環節,面向全國招募和培養青年會員。俱樂部的主要目的是將創新的夢想和思維傳遞給臨床醫生,尤其是中青年心血管專科醫生,因為他們將成為未來中國心血管技術和設備創新的主力軍。
俱樂部每年定期舉辦創新培訓課程,邀請國內外著名創新R&D團隊提供專業系統的培訓課程,同時為臨床醫生和專業R&D團隊提供互動平臺,最終推動理念-實踐-成果的創新產業鏈。俱樂部還為充滿創新激情但缺乏系統支持的青年醫生提供創新設計大賽,為他們開展臨床前研究搭建創新平臺,為創新技術市場化提供相關支持與合作。俱樂部的理念和目標是成為所有心血管醫生和技術人員了解國際最新心血管技術進展的資源共享平臺,為有創新夢想的年輕醫生提供自我提升和自我發展的平臺。
“通過CCI的成立和發展,我們將為中國心血管內科醫生探索出一條全新的自我發展和完善之路,也為中國有創新理想的醫生了解國際心血管技術最新進展提供一個交流平臺,為醫生提供信息援助、技術援助、資金援助等全方位的創新配套服務;一系列的基礎培訓可以讓對創新創業一無所知的臨床醫生掌握必要的創新創業知識。我們將把那些有足夠素質的人送上依靠自主創新創業的快車道。”沈云里霧里的說道。
圍繞整個創新鏈站在舞臺上。
歐陽晨曦是武漢楊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也是武漢協和醫院的心血管外科醫生。他曾經為俄羅斯前總統鮑里斯·葉利欽做過心臟手術。他的開創性項目“小口徑人工血管”受到臨床醫學的啟發,使他成為醫生企業家中的傳奇人物。
在歐陽晨曦看來,醫生確實比普通的產品開發者更有資格通過創新在醫療創新創業方面下大功夫。原因有三。首先,多年的臨床經驗使他們能夠在其專業領域積累新的數據。第二,由于他們與醫生和病人的密切接觸,他們比普通人更了解醫生和病人的需求。第三,雖然產品的基礎研發過程需要與醫療行業以外的人合作,但從動物實驗到人體臨床試驗,醫生都有熟練的技能和相對充足的資源。
“優秀的時間管理者”是歐陽晨曦的標志性特征。他不僅要經營管理公司,還要兼顧病人管理、手術和科研的繁重任務。“恐怕沒有多少醫生能這樣照顧我,”他說。“但作為一個對創新創業感興趣的醫生,時間管理是必備素質。”
歐陽晨曦并沒有脫離體制,依然肩負著醫院的臨床醫療、科室管理和科研工作。他認為一切還是要以病人為中心。他會每天按時參加查房;所有的手術預約都是他最看重的時間,他不能動。公司所有的營業時間基本都是他完成醫療工作后的時間。“我的首要身份是醫生,病人永遠是第一位的。”所以歐陽晨曦所在的醫院在兼顧醫療和創業的同時,并沒有阻撓他。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醫院已經注意到醫生創新的強大動力,并開始給予一些幫助。”江蘇省醫院常務副院長王捷表示,“除了實施創新團隊建設項目,給予項目和科研經費支持,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紅利還給醫生。”
江蘇省醫院制定了《醫院職工發明創造和知識產權試行辦法》《江蘇省醫院科技九條》等政策。個人項目資金資助的專利在轉讓時的經濟效益80%歸個人及其團隊,20%歸醫院專利資金;個人申請的專利,轉讓時90%收益歸個人,10%進入醫院專利基金;醫院專利基金完全支持的專利在轉讓時仍有60%的收益歸發明人所有。醫生用自己的技術成果創辦企業,醫院不參與持股。當項目運行良好,年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時,醫院只收取技術成果許可費的1%。
投資者顯然明白醫生創業的優勢和醫療創新項目本身的巨大價值。雖然歐陽晨曦的創業項目在2014年初沒有投產,但十幾個風投已經帶著錢上門了。
美國硅谷著名醫療創新天使投資人、生命科學凝膠投資公司董事長兼創始人AllanMay表示,作為投資人,他非常看好作為創始人的醫生創業團隊。醫生作為臨床需求的發現者,也是醫療需求解決方案的最終用戶,具有創造和市場的雙重身份。他們的專業知識和人脈也是保證產品未來成功的重要條件。
“醫生本身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只有醫生的想法是不夠的。要實現轉型,他仍然需要合適的工程師將他的想法付諸實踐,并轉化為相應的產品。每個功能可能有5-10種不同的實現方式,哪一種更適合?這需要工程師的獨創性。同時,我們也需要合適的商業推動者。所以,我更看重的不僅僅是提出想法的醫生,而是一個完整的創新團隊。”AllanMay指出,“因為我是天使投資人,如果醫生沒有團隊,我們可以幫助醫生建立團隊。我不是在尋找投資機會,而是期待幫助別人成立公司,組建團隊,把自己當成公司的一份子。這個團隊應該包括醫生、工程師、商人和投資者。這將形成一個完整的可以賺錢的項目團隊。”
說到工程師,寧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呂是醫學創新領域的工程師傳奇。作為國內最早的國產微創心臟介入器械的創始人,他在醫療器械行業工作了15年多,如今已經是他第四次成功創業。作為一名工程師,他有自己的感受:“我愿意做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創新創造的開拓者,改變過去單純模仿中國醫療器械的發展道路。中國醫生很有創造力,中國工程師也很聰明。如果我們能共同努力,中國原創醫療器械就能成為世界高端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的引領者。”
在過去的幾年里,呂做的工作最多,那就是深入醫院的臨床一線,與臨床醫生交談,尋找創新的思路。他考察了近100個項目和團隊,最終只選擇了10個,這不僅暴露了他們團隊的特長,也暴露了他們選擇項目的高標準。呂說:“在我看來,醫生的創新不僅需要激情,更需要前瞻性和開放性的視野。”作為工程師,我們熟悉行業的技術進步,從不放松,時刻站在行業發展的最前沿看問題。如果你和醫生交談,發現醫生的思維也處于學科發展的前沿,那么這種合作很有可能成功。"
魯世文也承認,目前國內的R&D工程師并不都很專業,有的工程師不會和醫生說話,醫生的需求工程師也聽不懂,就像雞和鴨說話一樣;有些工程師缺乏獨立的創造力,只能單方面聽取醫生的意見,從而淪為技術傀儡。“工程師需要靠近診所,了解臨床醫生在做什么;同時,也要形成自己的創新思維。”魯世文說:“所有奇妙的創新都是大腦碰撞的結果,醫生和工程師只有通過良性互動,才能在創新理念上達成良好的共識。”
作為工程師參與醫療創新的成功范例,由以色列RealView醫學影像公司創始人兼CEO AviadKaufman帶領團隊研發的3D全息立體醫學影像呈現技術,被全球眾多主流媒體報道,讓無數人驚呼“太科幻”。與傳統的3D呈現方式不同,醫生不需要戴厚重的頭盔或眼鏡,只需通過投影就能浮動空患者的3D全息影像。3D全息影像投射的器官或病灶呈現在眼前,醫生可以與它們互動,翻轉分割影像。這項技術已經達到了虛擬現實的水平,讓醫生可以獲得更多的圖像信息,輔助手術等治療。
他說,以色列國土面積很小,人口很少,卻獲得了最多的諾貝爾獎,創造了最多的科學創新,這與以色列的文化傳統有關。以色列人將繼續挖掘問題,并詢問有需要的人。“我從不相信任何膚淺的答案。我會參加各種類型的會議,然后向各種類型的權威專家提問。”AviadKaufman還指出,沒有人能獨立成為天才,創新也不可能由天才來完成。“在以色列,這種溝通非常頻繁和容易,工程師、醫生和投資者之間的溝通非常順暢。在這方面,我非常喜歡以色列文化。人們相互交流、質疑甚至爭論,但他們相互尊重。不是因為我們聰明,而是因為一種質疑和進取的文化,這是創新的動力。”
CCI聯合創始人、上海朗泰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鐘偉也表示,認可創新需要全鏈條的支撐。他說,創新的源頭雖然是臨床醫生,但光靠醫生的創造力和想法遠遠不夠,還需要很多條件,包括法律、資金、信息、技術等支持。整個“創新鏈”涉及的所有問題都需要解決,才能真正實現創新。
鐘偉認為,所謂“創新鏈”是從醫生從臨床實踐中獲得的靈感開始,然后進行有限的論證。獲得創新理念后,企業或單位考慮如何支持轉化為產品的研究和方式方法,然后在轉化過程中需要獲得資金和技術支持,上市前需要獲得政府監管部門的批準。此外,還要制定對創新人才的支持和獎勵政策。因此,真正推動醫療創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各部分環環相扣。特別是對創新型醫生的鼓勵和政策支持需要特別關注。這是因為只有精神和物質上的肯定和獎勵,才能真正調動臨床醫生參與科研創新的積極性。這不僅符合我國政府關于支持創新的相關精神,也符合國際學術界通行的創新原則,也是對醫生的合理回報。
一直致力于創新醫療技術海外投資的紅石陶虹醫療健康產業基金創始人、合伙人王莉指出,與歐美主流醫療市場相比,中國臨床醫療市場有其獨特的特點,以歐美醫療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創新形成的創新技術往往不能完全滿足中國醫療臨床市場的需求,因此中國需要建立和完善以醫生為主要驅動力的技術創新。但目前我國臨床醫生開展科研創新的環境并不盡如人意,缺乏創新土壤。雖然有很多值得學習的例子,但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情況。從外部因素看,政策支持不足、創新成果轉化機制不暢、創新成果分配機制不合理等都從不同層面影響了臨床醫生的創新。從內在因素來看,臨床工作中如何發現空白色需求,醫生的創新思路不夠成熟,創新與市場需求相距甚遠,工程技術水平仍達不到理想要求,不按創新規律行事。
如果醫生有很好的創造力,但缺乏專業設計和設計驗證體系、臨床前和臨床研究、注冊法律法規、學術推廣和商業化準備等配套發展模式,創新技術轉化將非常困難。我們希望通過成立CCI俱樂部來幫助臨床醫生解決這樣的問題。如何建立一個體系,教會中國臨床醫生在臨床工作中積極發現空的臨床需求,并通過與工業工程團隊的有機合作,將臨床需求轉化為技術和產品,最終通過驗證和評估走向市場,惠及廣大患者,這是成立CCI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王莉希望CCI鼓勵對科研創新感興趣的臨床醫生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分享經驗。同時,她希望像CCI這樣的平臺模式,未來可以推廣到其他醫療領域,讓對創新感興趣的中國臨床醫生有一片創新的沃土。屆時,以臨床醫生為主要驅動力的醫學創新時代將掀起新的高潮。
編輯:小刀。最后一篇:參與“換頭”中國專家任小平表示,三位志愿者被中央紀委點名下一篇:醫藥衛生領域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11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