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原標題:專家:中國醫改要向縱深發展,狠抓落實。
新華社昆山5月29日電(黃英)“1991年至2013年,我國人均醫療費用年均增長率為17.49%;2011-2013年,衛生總支出年均增速為16.9%,醫療繼續“貴”。醫患關系緊張,中國醫療服務體系改革仍然滯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葛延峰說。
5月29日,來自國內外的100多位專家學者、專業人士和健康從業者齊聚昆山杜克大學,共同探討慢病研究和醫改的現狀與發展,為中國醫改“開藥”。
“目前,我國醫療衛生服務仍以‘醫療’為中心,而不是‘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路線選擇重“高端先進”輕“適宜技術”,大醫院“看病難”和濫用藥物現象仍較為普遍。此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形勢嚴峻。只有推進和深化醫療改革并落到實處,才能早起步、早見效。”葛延峰強調。
中國在2009年3月開始了這一輪醫療改革。隨著政府投入的大幅增加,公共衛生、基層服務體系建設、醫療保障和基本藥物制度等領域的體制改革穩步推進。但公眾滿意度依然不高,醫患關系依然緊張。
葛延峰表示,這是由于區域保障水平差距大、銜接困難、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籌資水平低、自付比例高、公共負擔重、醫療信息化水平低。我國雖然有5000多家藥企,但創新能力和質量保障能力普遍不足,部分藥品價格虛高。相當一部分藥品沒有納入醫保目錄,或者需要較高的自付比例。所以中低階層買不起藥的問題還是比較普遍的。此外,以大醫院為中心的服務模式不僅導致資源浪費,還導致大醫院“看病難”。
“中國的疾病負擔很重。受老齡化、城市化、生活方式改變、環境污染等因素影響,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將成為主要疾病負擔。”葛延峰認為,我國醫改要向縱深發展,狠抓落實,保障基本服務公平獲得,通過多種手段強化基層服務能力,突出基層機構的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職能,從以治療為中心向以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為中心轉變。
曾擔任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域主任的韓鐵如博士認為,近年來,中國在衛生服務、促進健康生活、城市建設、社區環境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傳染病、慢性病等威脅需要政府間合作和民間合作,各國需要共同推動研發,讓城鎮化成為促進公民健康的要素。
上海交通大學鄭志潔教授對此也深感憂慮。“如果什么都不做,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將在未來20年翻兩番”。他強調,政策干預和環境干預將有效遏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增長。深化中國醫療改革刻不容緩。
論壇還就醫藥產業創新與市場化、長期護理模式、健康服務評價等方面進行了討論并發布了研究成果。位于昆山的杜克大學全球健康研究中心教授謝表示,發展前沿研究來解決中國的人口健康問題是杜克大學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中國項目的中心。昆山論壇將幫助研究中心就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環境衛生、衛生體系和政策改革等議題進行研究并提出可行性報告。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