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關鍵詞:SCI,論文。
目前我國醫學期刊約有1200種,但“唯SCI論”的科研評價機制導致我國優秀科研論文流失嚴重。
近日,中國科協、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合提出《關于準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作用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大國內期刊在科研成果中的初始作用,探索將發表國內期刊論文作為項目竣工驗收評價的必要條件。
不要把這件事當回事。如果你看看發布“意見”的機構,你會發現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都是持有大量醫學科技項目和資金的重要機構。因此,在取得科技成果之前發行“SCI”或國內期刊可能是一個現實問題。
首先,要充分認識科學期刊及其在學術評價中的獨特作用。《意見》指出,科學期刊是集中記錄和傳播科研成果的基本載體,是發現和培養科技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國家科技軟實力的重要標志,在推動科技創新、構建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科技期刊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功能定位還不夠明確。與發達國家相比,在論文學術質量、信息傳播及時性和市場競爭力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在學術評價中,仍然存在標準簡單化、程序程式化、方法簡單化、方法機械化的現象。
第二,學術評價是科技期刊的一項基本職能。
根據《意見》,通過同行評議判斷科研成果的學術水平和創新價值,是對科研成果的客觀檢驗。合理利用科技期刊的學術評價功能,既要充分重視科技期刊和論文的特殊功能,又要防止唯期刊、唯論文的傾向,避免科技期刊學術交流與學術評價功能失衡。
三要堅持科技期刊在科研成果中的初始作用。
《意見》指出,要大力支持我國各類公共基金資助的優秀科研成果優先在中英文科學期刊上發表,方便國內學術界第一時間獲取和利用,努力解決我國科研成果在國外科學期刊上發表帶來的知識產權、使用權、傳播權等問題,提升我國科學期刊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
第四,要從源頭上嚴格控制論文的審稿。
最近,由于同行評議等問題,中國學者的論文多次被國外期刊拒絕。對此,《意見》也表示,在國內期刊的審稿中,要進一步完善同行評議機制,形成公平、客觀、嚴格、規范的論文質量控制體系,杜絕編輯出版過程中的學術不端行為。同時,同行專家特別是小型同行專家要發揮質量控制作用,切實提高同行評審質量和效率。
此外,《意見》提出,要在期刊理事、主辦單位、出版單位、數據庫記錄機構、科研管理部門的參與下,進一步建立健全有效防控學術不端行為的責任體系和信用體系,發現并嚴肅處理偽造、篡改、抄襲、剽竊、代寫等學術不端行為,采取退稿、公開通報等多種懲戒措施,并記入作者個人學術信用檔案。
五是《意見》提出,要積極推進學術評價制度改革,改變單方面規定期刊等級和各類學術評價論文數量的簡單化、絕對化做法。要正確區分期刊論文評價與期刊評價、中文期刊評價與外文期刊評價,客觀認識和對待外文期刊評價體系,把握學術評價的主動權。根據不同學科教學、科研和技術人員的特點,實施期刊論文與其他科研成果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法。
重視科研成果的創新意義和應用價值,弱化學術評價中的功利色彩,從重視期刊論文數量轉向重視科研成果質量,從重視發表論文的期刊國別、影響因素和期刊等級轉向重視論文本身的創新性和社會價值。
同時,《意見》強調,有關部門要加大對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把期刊支持力度和效果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此外,要充分發揮科學界在學術評價中的主體作用,杜絕非學術因素對學術評價的干擾。(Bioon.com生物谷)
(責任編輯:李忠)
也可以這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