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我國矮小癥患者近300萬,并且以每年超過16萬的速度增長。6月22日,“中國兒童生長發育健康傳播行動”在2014年全國巡演第6站走進海南。活動旨在傳播兒童生長發育的正確知識,引導患者合理就醫,促進全社會對矮小兒童的關注。記者了解到,海南目前約有4.3萬名4-15歲的矮小癥患者,治療率不足1%。
身材矮小使命運更加艱難。
全國矮子協會副會長魏澤洋是一個陽光帥氣的年輕人,身高1.7米,笑容開朗,思維清晰,溝通能力嫻熟。誰也想象不到,他22歲的時候,還是一個身高只有1.3米的矮個子患者。與魏澤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來自海南臨高的陳龍(化名)34歲時身高只有130厘米。
“我最大的遺憾就是小時候和父母不懂身材矮小的科普知識,錯過了最佳治療期!”陳龍說,他3歲的時候,身高明顯和同齡孩子不一樣,但總被認為是營養不良。他在25歲之前被診斷為矮小,但由于骨骺閉合而錯過了治療期。
與陳龍相比,魏澤洋無疑是幸運的。2007年大學畢業后,他的骨齡只有13歲,還有很多生長空,于是開始接受生長激素治療。幾年后,他的身高迅速增長。魏澤洋說:“經過四年多的治療,我從矮小幼稚變成了現在的穩重成熟,改變了我人生的命運,從矮小變成了正常。
侏儒癥的發病率正在上升。
近年來,身材矮小的發病率有所上升。2007年對上海郊區70431名6-18歲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身材矮小的發生率高達3.77%。據抽樣調查,重慶市兒童矮小癥發病率約為3.3%。
值得注意的是,身材矮小患者的身心發展會受到很大影響。與正常兒童相比,雖然智商在正常范圍內,但大多心理內向、情緒不穩定,溝通和社交退縮能力較差。上海一項調查顯示,90%以上的身材矮小兒童存在自卑、抑郁等不同的心理障礙,有的孩子甚至因為身材矮小而不愿意上學。
此外,他們的身體缺陷也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學業、就業和婚姻。陳龍告訴記者,身材矮小的人普遍在學習、就業、婚姻、交往等方面遭受挫折,承受著強大的心理壓力。
應該定期監測0-3歲兒童的身高。
海口市婦幼保健院兒科主任石林強調,雖然兒童矮小癥發病率高,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家長不了解相關知識,不重視孩子身材矮小。超過一半的家長不知道0-3歲時需要觀察孩子的身高。超過1/3的家長沒有科學測量孩子身高的習慣。3家長誤以為只要營養跟上,身高就能趕上;70%以上的家長對身材矮小了解不夠,認為身材矮小可能不是病。發現自己的孩子個子矮后,就固守“晚生”“23歲跳”的誤區,盲目等待。
石林建議父母每三個月測量一次孩子的身高。如果比同齡人矮5-10厘米,就要注意了。一旦發現孩子身材矮小,應該到正規醫院的兒科和內分泌科門診就醫,尋求專業醫生的干預。不要急著去醫院,也不要輕信廣告,這樣會耽誤孩子最好的治療機會。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長得比正常人快,他們也要警惕性早熟。
而骨骺線要抓緊高度,治療要早。
“臨床上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孩子。我們來看病,骨齡片顯示骨骺線已經閉合,我們很無奈。”石林感到遺憾的是,身材矮小的兒童服用的劑量與其體重成正比,而且越早服用效果越好。一般來說,女生骨齡在14歲以上,男生骨齡在16歲以上。這時候他們的骨骺線比較近,基本沒有長高的機會。因此,越早知道骨骺線閉合,越早干預,患者長高的可能性越大。只要治療及時,孩子一般都能達到自己的遺傳高度。
“很多家長認為激素肯定有發胖、變丑、內分泌失調等副作用,有的甚至拒絕接受治療。”對于一些有“生長激素恐懼癥”的家長,陳馳解釋說,適量的外源性生理補充劑一般沒有副作用。如果不遵醫囑,盲目停藥,可能會錯失良機,延誤治療。
相關鏈接
如何判斷
這孩子身材矮小。
省婦幼保健院兒科主任醫師陳馳介紹,目前臨床上一般采用標準差法判斷身材矮小,即兒童身高比同齡、同性別、同地區、同種族的正常兒童低兩個標準差,即可診斷為身材矮小。生活中,如果孩子長時間比同齡人低半個頭,每年身高增長不足5厘米,就可以懷疑是發育遲緩。
陳馳說,生長速度緩慢往往是兒童疾病的早期征兆之一。每一位兒科醫生、家長、老師都要注意準確測量孩子的身高,以便及早發現問題。正常孩子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生長速度。一般足月出生時體長50厘米,不足47厘米則提示宮內發育遲緩。生長速度出生后第一年25厘米,第二年10厘米。第三年到青春期平均每年生長5-7厘米,青春期2-3年每年生長8-12厘米。一般當3歲前年生長速度小于7 cm,3歲至青春期前小于5 cm,青春期后小于6 cm時,認為生長速度緩慢,需及時就診,及早治療。
兒童生長不良、成人身材矮小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生長激素缺乏、甲狀腺功能減退、性早熟、胎齡短、特發性身材矮小、全身性疾病、體格發育及青春期延遲等。,這會導致身材矮小。因此,我們應該向兒科內分泌醫生尋求治療,而不是盲目治療。(記者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