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第1頁互聯網+醫療能否解決“看病難”問題?
滴滴出行聯手名醫布局醫療行業。
近日,阿里健康聯合滴滴出行、名醫,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推出免費家訪。用戶可通過“滴滴出行”APP撥打“滴滴醫生”電話,就近的“滴滴醫生”會第一時間上門咨詢,并免費贈送阿里健康藥箱。這種通過打車軟件讓醫生免費回家的服務,在分級診療和互聯網+。
中國醫療制度的特殊性導致了“輕病輕癥”的現象。但近年來,提到的移動醫療、手機問診、遠程醫療等方式緩解了“看不上病”的情況,但仍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最尷尬的是很多三甲醫院人滿為患,無法掛號等。,甚至有人花高價買下了“黃牛”手中的號碼。據了解,滴滴醫生在此次活動中并沒有為患者開具正式處方,只是為患者就醫或買藥提供建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第十四條規定,醫師經注冊后,可以按照注冊的執業地點、執業類別和執業范圍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執業,從事相應的醫療、預防、保健服務。
目前只有急救如120、999等。,看過現場服務,而其他醫院的醫生總是帶著病人來醫院就診。根據記者的經驗,醫生一上班就忙得連上廁所喝酒的時間都沒有。他怎么會有時間去病人家里看病?還有一個比較實際的問題,那就是流量。別的城市就更不用說了,“第一次堵北京”是個大問題。當你乘坐城際特快列車到達天津時,你可能只跑了三環半圈。
然而,在一些社區醫院,家訪可能已經發生。據了解,這是政策中的“電影醫生會診”,換句話說,患者屬于區域內的社區醫院,有特殊需求的才可以到患者家中出診行醫。在滴滴博士的測試中,這個劃分可能沒有那么詳細。
醫學作家劉謙用非常尖銳的語言表達了他的觀點。他認為,現代醫學總是先進行各種檢查,醫生拎著包上門,能解決的問題很少。如果病人必須回醫院看他們,上門也沒什么意義。有人認為這樣可以強行醫改,讓醫生搶賬單,讓患者評論醫生的服務,甚至讓人販子丟掉飯碗。多么“腦殘”的想法。公立醫院的醫生根本沒有搶單的動力,病人的意見也不影響醫院人滿為患的局面;私立醫院可能對搶訂單感興趣,但問題是病人不敢下訂單。至于人販子,他們已經改行升級為醫生中介。
此外,在一些專家看來,“滴滴醫生”的新商業模式能否持續并成長仍值得懷疑。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蔡江南教授認為,互聯網+醫療對于改善治療流程和體驗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線下獲得服務。
這是一盤有政策的棋。線上到線下的醫療應用在美國相對成熟,主要面向全科醫生和兒科醫生或護士。但是中國才剛剛起步,不能說沒有市場。畢竟,還是有一些患者確實需要回家就醫。如果能細分市場,更有針對性地服務一小部分受眾,肯定會更好,贏得一席之地。
(責任編輯: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