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截至12月23日,“在手術臺上自拍”的風波仍在發酵。即使涉案醫生和醫院受到重罰,人們的聲討依然不絕于耳,其中又有多少是被媒體輿論綁架的?
其實,無論是這次“手術臺上的自畫像”事件,還是過去報道的很多醫療事件,媒體的作用都是顯而易見的。作為第三方媒體,雖然承擔著輿論監督的責任,但任何預設的立場或主觀情緒都有可能歪曲事實真相,導致人們誤判。其實,媒體在看新聞、傳播信息的同時,可以跳出事件本身的是非,思考如何讓醫療報道變得可靠。關鍵詞:不準確。
【“縫合肛門”事件】2010年7月23日,一名孕婦在鳳凰醫院生下男嬰后,丈夫陳某發現肛門被縫合,懷疑接生婆因索要紅包等不及報復,將此消息爆料給媒體。隨后,“產婦肛門被縫”“助產士要紅包”等報道引起軒然大波。據多方調查,所謂“女子肛門被縫”“索要紅包”的說法并不存在。助產士榮以侵犯名譽權為由起訴了這對夫婦和兩家深圳媒體。最后法院判決陳先生敗訴,賠償助產士3萬元并道歉。
【“八茂門事件”】2011年9月,一名6天大的嬰兒無法正常排便。深圳兒童醫院建議做造瘺手術,費用10萬左右。但寶寶父親拒絕手術,到另一家醫院開了0.8元的開塞露緩解孩子癥狀。當時很多媒體只以嬰兒父親為信息源,渲染10萬元和8分錢的巨大反差,引發輿論指責醫院過度醫療。最終,孩子被診斷為先天性巨結腸,并接受了手術治療。當事人和相關媒體事后也向醫院道歉。
【“綠茶門”事件】2012年7月29日,記者在石家莊某醫院偽裝成患者,使用綠茶飲料作為尿樣進行檢查。結果表明,尿液中有白細胞、霉菌和雜菌。尿檢結果成為媒體指責醫院虐待患者的證據。事件一經披露,就引起了廣泛關注。隨后,專家回復稱,用綠茶代替尿液進行檢驗是不科學的,機器也沒有程序來識別樣本是否為尿液。這一事件說明這一媒體缺乏醫學知識,熱衷于過度炒作,利用其先入為主、心虛的“釣魚”采訪更是病態。
【“湘潭產婦”事件】2014年8月10日,湘潭市婦幼保健院一名張姓產婦在剖腹產時意外死亡。有媒體隨即刊發“產婦死亡,醫療缺失”的報道,迅速點燃輿論,醫德再次成為公眾詬病的焦點。不久之后,事情發生了逆轉。2014年9月11日,專家組依法依程序認定,該產婦死亡與肺羊水栓塞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一致,該事件不構成醫療事故。塵埃落定后,中國醫師協會第一時間抱怨,因為產婦事件,記者的報道不準確。
關鍵詞:效果
1.激化醫患矛盾。
根據中國醫院協會的一項調查,中國每家醫院平均每年有27起暴力傷害醫生的事件。醫患矛盾產生的原因是復雜的,但醫療糾紛和醫患矛盾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點,這與少數媒體的夸大或不準確報道不無關系。
2010年8月,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題為《中國醫生受到威脅》的文章,分析了中國醫生的處境,認為中國媒體對醫生的歪曲報道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醫患關系的緊張。
2.媒體的可信度下降了。
事實上,一些不客觀的報道也會給媒體本身帶來負面影響。
比如在“湘潭產婦事件”的報道中,很多網友將矛頭指向媒體,認為媒體不應該為了煽情效果而忽視新聞倫理。微博博主SALOME-SUN說:“連我媽都跟我說,超搶眼的微博標題把產婦遺體直接擺在大眾面前,這是泯滅人性和職業道德的!為了吸引眼球,把自然悲劇說成醫院事故,簡直是肆無忌憚!”
關鍵詞:客觀。
媒體在報道醫學、生物領域的新聞時,需要追求真實、客觀,因此咨詢醫學專業人士尤為重要。醫療糾紛報道不準確的部分原因是媒體缺乏專業的醫學知識。
微博博主@謝赫譚憲杰曾發長微博:“報道醫學新聞的記者,可以在發表前咨詢專業人士。我認識的一些媒體朋友,有時談到醫療報告會向我咨詢,我很樂意幫忙?!?/p>
醫療糾紛舉報五條建議(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張志安副教授);
(1)接到群眾投訴后,記者不僅要聽一面之詞,還要看病歷。除了采訪患者本人和家屬,不要忘了采訪醫院、醫護人員等專業人士,以免聽而不信。
②以“溝通核實”而不是“維權”的態度,冷靜積極地采訪醫院和主治醫生,即使被拒絕也不要慌張。
③報告中涉及的專業用詞要準確,如治療與治愈的區別、縫合與縫合。不要為了追求轟動效應而夸大其詞,必要時咨詢專家。
④報告應在盡可能全面的調查和了解的基礎上進行。比如參考醫院這次手術的成功率,日常門診的投訴情況,科室的同行評價和專業水平,涉及醫生的執業資格,行業口碑。如果時間緊迫,至少可以采訪其他患者,了解他們的判斷。避免放大單一極端情況;及時跟進醫院或衛生部門發布的調查結果進行平衡。
⑤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積累醫學知識,了解臨床問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深入研究醫改及其邏輯和問題,全面掌握醫患糾紛的社會成因及其背后的社會情感來源。所以在做相關報道的時候,我們不會“只看樹不見林”,可以用理性的態度和專業的基礎去做報道。這很難,但很重要。
附:建議做醫學報道的記者閱讀四本書:《喚醒醫療》《大國醫改》《醫學微知識》《醫生的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