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醫改五年來,政府醫療衛生支出每年增長20%以上。但從統計數據來看,政府對醫療的巨額投入并沒有減輕個人的直接負擔,個人的絕對衛生支出仍在逐年上升。專家認為,人們一直抱怨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緩解。(經濟參考報12月10日)一方面,公共衛生投入連年增加;另一方面,個人醫療支出持續上升。對此,人們肯定會問,這筆巨款去了哪里?為什么醫療費用在高速上漲?現實情況是,醫療衛生領域的財政補貼從未讓終端居民充分受益,而是在醫院、藥店、醫藥公司等中間環節過度消費。在這種情況下,醫改成為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分割政策紅利的過程。不斷的注資推高了整個行業的價格水平。
為什么政府的醫療投入不能減輕個人負擔?據此,有人認為“這部分新增投資被浪費了”。真的是這樣嗎?必須澄清的是,很大一部分公共醫療投資不是對居民醫療支出的直接補貼,而是更多地投資于更整體、更基本的事項。比如產品研發、設備升級、醫療設施推廣等。這種工作雖然無助于直接降低居民的醫療費用,但畢竟是有價值、有效果的。
【/h/】解讀“絕對個人衛生支出逐年增加”,有一個必須重視的前提,那就是近年來全社會整體醫療水平的提升。顯然,隨著新藥、新設備、新治療方法的推出,必然會推高患者的醫療費用。一般來說,這是一種“進步的代價”。但問題是“過度醫療”、“老藥新服”等現象仍在其中重度摻雜,極大地消解了公眾對“合理漲價”的認同。
即使有各種客觀因素,但不得不說,個人醫療費用的過度增長仍然是一個值得警惕的趨勢。一方面說明不平衡的醫患關系依然根深蒂固。缺乏一個平衡的機制來獨立評估醫院診療方法的合理性。這樣醫護人員才能掌握絕對的主動權,患者只能被動接受。另一方面,也說明現有的藥品集中招標模式存在指導失誤。公立醫院缺乏“低價買藥牟利”的動機,卻愿意利用“合理價格提價”的政策特權,讓消費者最終能夠為高價藥品買單。
對此,打破醫院與醫藥行業的利益捆綁,無疑是降低虛假高額醫療費用的關鍵一步。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強化醫務人員的職業屬性,弱化生存和盈利的壓力,醫患關系才能最終回歸純粹。在這種模式下,由于避免了許多中間環節的截留和侵占,公共衛生投入高,最終有可能分擔更多的個人醫療費用。(冉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