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在醫生和病人之間,和諧對雙方都有利,而傷害對雙方都不利。理性面對當前緊張的醫患關系,維護醫療服務市場正常秩序和醫患雙方利益,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如何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避免不必要的醫患糾紛,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嚴峻問題。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近年來我國醫患關系日益緊張,醫療糾紛不斷增多。停尸房、聚眾鬧事等不良現象嚴重影響了醫院的正常工作,社會影響極其惡劣。不斷發生的醫患糾紛使醫院及相關部門處理事件費時費力,嚴重干擾了醫療單位的正常工作秩序。筆者結合多年的實踐經驗,談談醫患糾紛的產生和解決。
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主要包括社會、醫療、患者、醫生和媒體因素。首先,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醫療的期待不斷提高,稍有不滿意就會抱怨,大驚小怪。雖然現代醫學不斷發展進步,但醫學領域充滿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和不可預測的不良后果。然而,即使醫生努力工作,一些不幸也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旦發生意外,患者和家屬很難理解,他們非常沖動,侮辱和侵犯醫務人員。媒體喜歡報道醫療糾紛和事故,有時明顯帶有情緒化。他們往往是患者中的弱勢群體,往往對醫護人員的辛苦視而不見。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是患者對醫學知識知之甚少,但維權意識極強。即使我們知道醫院沒有錯,我們也會不惜一切代價為自己的經濟利益制造麻煩。長期以來,醫生一直從事治病救人的職業,其服務職責沒有明確界定。個別醫生護士觀念陳舊,服務意識差,特別是與患者溝通不熟悉、僵化,導致家人對醫生產生誤解或不理解。
據統計,全國有73.33%的醫院曾看到患者及其家屬對醫護人員進行毆打、威脅和暴力虐待。在59.63%的醫院,因為患者對治療結果不滿意,聚集了很多人圍攻醫護人員。在76.67%的醫院,患者及家屬就診后拒絕出院,不支付住院費用。在61.48%的醫院,患者死亡后,患者家屬在醫院擺放花圈。
減少和避免醫患糾紛,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是加強醫患溝通。醫生和病人相互依賴,相互信任。因為病人的生存,醫學因為疾病而發展。如果病人生病了,他必須由醫生治療才能擺脫疾病,恢復健康。醫患應該成為社會上最和諧的人際關系。如果因為醫療技術的限制,對治療不滿意,應該充分了解。醫院不能坐等靠靠,而應該主動有所作為。畢竟患者來醫院看病,不是來鬧事的,醫療消費不是患者的自主消費,而是醫生的引導消費,患者相對處于弱勢地位。醫院要盡量讓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發展和每一個具體的消費內容,盡量提前溝通。醫生要嚴格執行醫療規章制度,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在檢查、診斷、治療過程中給予患者更多的考慮,給予他們人文關懷,從而減輕痛苦,減輕負擔,讓患者心存感激。
二是建立醫療風險分擔機制。醫療服務由于其自身的行業特點,屬于高風險行業,因此為醫療行為提供風險分擔機制尤為必要。美國是一個醫療技術非常發達的國家,也會有患者起訴醫生的案例,但通常不會出現圍攻醫院、毆打醫護人員的事件,因為醫患雙方都有醫療責任保險共同投保。法院判決因醫療差錯需要賠償的,也由保險公司支付;如果要上法庭,保險公司也會支付律師費。有了醫療風險保險的保障,大多數醫生心里都有底了。更重要的是,一旦發生醫療糾紛,患者及家屬不會直接找醫院或醫生,只需要請律師與法院、保險公司協商即可,有效避免了醫患矛盾。如果醫療事故或事件導致保險公司賠償增加,對醫生的直接后果可能是下一個支付周期支付的保費增加,或者保險公司不再承保,導致醫生失業。顯然,這種共享關系也構成了對醫生醫療質量的有力監督。
第三,加強醫學教育。由于生命的奧秘、個體的差異和疾病發展的復雜性,醫學上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醫學再先進,醫生再敬業,總會有一些遺憾。大眾傳媒要加強這方面的宣傳教育工作,讓群眾更多地了解醫學知識。
四是醫療機構要依法執業。規范執業,用科學方法檢查、診斷和治療疾病。醫務人員必須遵循醫學科學的客觀規律。
五是強化法律觀念,依法管理糾紛。醫患雙方都要依法辦事,必要時申請醫療事故鑒定,通過正常渠道爭取個人利益。對于影響正常社會秩序的不合理行為,醫院可以通過公安部門進行處置。
在醫生和病人之間,和諧對雙方都有利,而傷害對雙方都不利。理性面對當前緊張的醫患關系,維護醫療服務市場正常秩序和醫患雙方利益,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作者系湯陰縣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