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新華網弗里敦2月13日電。時事通訊:沒有中國醫療隊,我活不到今天——非洲埃博拉幸存者的敬佩。
新華社記者林
“如果中國醫生沒有及時給我治療,我就活不到今天。”近日,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從埃博拉病毒中幸存下來的塞拉利昂護士嫫母·娜圖·弗法納說。
去年5月,埃博拉病毒開始在西非國家塞拉利昂肆虐。
“當埃博拉疫情逐漸蔓延到弗里敦所在的西部地區時,我是一名基層社區醫務工作者,在弗里敦郊區的一家小診所當護士。當時住在北方的父親不幸感染了埃博拉病毒,被送到我工作的小診所,但幾天后就去世了。后來,我開始發高燒,于是我撥打了塞拉里昂埃博拉求助熱線117,”嫫母娜回憶道。
一輛救護車呼嘯而過,將她送往弗里敦附近的塞中友誼醫院,那里有一家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醫療隊運營的埃博拉觀察診所。醫療隊由302家醫院的醫護人員組成,具有豐富的傳染病防治經驗。2003年,中國抗擊非典。
“我很快就被確診為埃博拉,”嫫母娜想起這件事仍有揮之不去的恐懼。
在診所的第一周,嫫母娜的體重急劇下降,幾乎失去了生存的希望。
她說:“然而,中國醫生給我輸液,給我退燒,不斷安慰我:‘你不會死的’和‘你能活的’。”
兩周后,她奇跡般地恢復了健康。
“我欠中國醫護人員一條命。我真的很感激!”她嘆了口氣。
弗里敦市場的魚販馬塞雷特·卡瑪拉也非常感謝中國醫療隊。
她在疫情中失去了一個5個月大的孩子。然而,通過中國醫務人員的努力,她在埃博拉病毒感染中活了下來。“是中國人讓我起死回生,”她非常感激地說。
曾奮戰在抗埃一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援外醫療隊救治組組長段對新華社記者表示,早報告、早治療對挽救埃博拉患者生命意義重大,“對癥治療科學,埃博拉疫情是可以戰勝的”。
他表示,在“后埃博拉時代”,塞拉利昂需要進一步加強公共醫療體系,以應對類似的嚴重傳染病。“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這需要對醫務人員進行傳染病防治方面的培訓。”。
段表示,自1月中旬第三批中國人民解放軍醫療隊抵達塞浦路斯以來,他們不僅在一線救治埃博拉患者,還對來自塞浦路斯的醫護人員進行嚴格培訓,努力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他說:“中國將幫助塞拉利昂徹底結束埃博拉疫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統計,在疫情最嚴重的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已有9000多人死于埃博拉。疫情在幾個月后有所緩解,但最近半個月略有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