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張芳今年50歲,15年來一直被腹痛、腹瀉所困擾。吃完飯后,或者一著涼、精神緊張后就覺得腹痛欲排便,急迫難忍,大便溏薄不成形,排便后腹痛即可緩解。腹瀉每天少則三四次,多則七八次,給她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自從患上這個病,張芳就辭職在家,拒絕一切社交,害怕一出門就要找廁所的尷尬,更懷疑自己得了絕癥。這15年來,張芳每年都要做一次胃鏡,隔兩年做一次腸鏡。
其實,這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腸易激綜合征。目前人群中有7%~15%的人患有此病,尤其以女性白領多見。此病亦和遺傳、人的敏感性有關。
先排除器質性病變
胃腸道是人體最敏感的器官,外在的食物刺激或者內在的情緒波動都會引起胃腸道激惹,繼而出現腹痛或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等一系列癥狀。
腸子過敏、腸道痙攣、腸功能紊亂,這些和腸易激綜合征其實是一回事。這是發病率較高的功能性疾病中的一種,也是一種慢性疾病,可存在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其發病可呈持續性,也可呈間歇性。根據其主要癥狀的不同,在臨床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腹瀉型:患者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癥狀,常常為進餐、受涼、心理壓力增大、精神緊張等因素誘發,發作時腹痛欲瀉,急迫難忍,大便溏薄不成形,次數多時可出現黏液,排便后腹痛可自行緩解。
便秘型:患者主要表現為幾天排便一次或者雖每日排便但排便困難,并可伴有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等癥狀。
便秘腹瀉交替型:即便秘和腹瀉兩種癥狀在同一患者身上輪流出現,某一階段主要表現為腹瀉,而另一階段主要表現為便秘。
腸易激綜合征在臨床上以腹瀉型最為常見。這類病人往往可伴隨失眠、焦慮、抑郁、頭昏、頭痛等全身癥狀。因此,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組癥候群,以腹痛(或不適)、排便頻率改變(腹瀉與便秘)、糞便性狀異常(黏液便、稀水便或硬便)為主要癥狀。如果患者伴有腹部不適或疼痛,以及伴有排便后緩解、排便次數改變、大便硬度改變這三項中的兩項,需考慮腸易激綜合征的可能。
當然,功能性胃腸疾病是在排除炎癥、感染或腫瘤等器質性病變后作出的診斷。作為患者,要注意胃腸疾病的報警信號,如出現便血、貧血、體重明顯減輕、腹痛、腹瀉,伴有發熱、黑便等,就要及時排除器質性疾病。
不需抗生素治療
腸易激綜合征目前的病因尚不明確,是一個不可治愈的疾病,至今也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但這是一個良性疾病,千萬不要有恐慌情緒,它不會演變成癌癥,也不會縮短人的壽命。
盡管該病不會危及人的生命,但是長期而反復發作的腹痛、腸功能障礙、腹脹等癥狀,會影響人的生活質量。可以通過飲食、行為、心理進行調整;發現并記錄可能引起癥狀的食物并避免食用,盡量避免吃奶酪、巧克力、炸薯條以及喝咖啡、碳酸飲料等,忌用冷飲;飲食定量,不過饑過飽,腹瀉患者應食少渣、易消化、低脂肪食物,便秘者應多食纖維蔬菜、粗糧等;服用調節腸道菌群藥物,必要時加用解痙藥及抗抑郁藥。
目前,很多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往往都有“心理恐懼”,如有的患者因擔心某些食物會引起腹瀉而不敢進食,或回避一些應酬,或擔心頻繁腹瀉而放棄遠途旅行等,還有不少人在應酬飯局前服用抗生素。
盲目應用或濫用抗生素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因為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腹瀉在一般情況下不是感染所致,所以長期反復應用抗生素治療易殺滅腸道有益菌,導致菌群失調。如此不僅可加重腹瀉,還容易合并腸道致病菌感染。此外,便秘型的患者也要避免濫用通便藥,如番瀉葉、大黃等,久之會導致結腸黑變病。結腸黑變病是一種以結腸黏膜色素沉著為特征的非炎癥性腸病,與腸道腫瘤的發生有關。
文章由福冠堂新特藥在線(m.baseldya.com)整理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