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母乳性黃疸(BMJ)由美國Arias及Gartner等于1960年首先報道。其主要特點為新生兒母乳喂養后未結合膽紅素升高,臨床出現黃疸。母乳性黃疸又分為早發型和晚發型,早發型黃疸出現在出生3~4天,是由于母乳攝人不足,腸肝循環增加,而導致TBS增高而晚發型母乳性黃疸通常發生在第一周后,黃疸可歷時3~12周消退。母乳性黃疸多是晚發型黃疸。
由于近年來母乳喂養的推廣和普及,BMJ的發生率有逐年上升趨勢,據報道,其發生率高達20%~30%。對247例母乳性黃疸患兒給予
茵梔黃口服液、媽瞇愛口服治療,黃疸均消退,現報道如下:
目的:探討
茵梔黃口服液與媽咪愛口服治療母乳性黃疸的治療效果。
方法:對247例母乳性黃疸患兒給予繼續母乳喂養,不需住院,只采取口服茵梔黃、12服液加媽咪愛治療。
結果:12服
茵梔黃口服液加媽咪愛治療母乳性黃疸,臨床療效顯著,全部病例黃疸均消退。
結論:口服茵梔黃口服液加媽咪愛治療母乳性黃疸,是經濟、方便、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法。
母乳性黃疸預后較好,一般TCB>15mg/L時,可邊喂母乳邊做光療,>20mg/L做光療的同時應停母乳喂養。據報道:重度母乳性黃疸(血總膽紅素20mdL)患兒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檢查33%異常改變,膽紅素降至正常后,改變消失,提示BMJ有導致輕微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的可能。所以積極治療重度BMJ是必須的,預防和減少BMJ的發生更為重要。
研究認為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循環增加有關,因新生兒肝臟發育不完善,攝取膽紅素的能力不足,酶活力低下,腸道缺乏細菌,當膽紅素經過腸道時,形成尿膽原較少,而被重吸收較多;新生兒腸道內胎糞中結合膽紅素含量為80~100rag。相當于每日生產量的5~l0倍,如胎糞排除延遲,增加膽紅素的重復吸收,加重黃疸;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小腸內β-葡萄糖醛苷酶(β-GD)含量豐富,且活性也很高,β-GD能分解膽紅素葡萄糖醛酸酯鍵,產生未結合膽紅素,后者從小腸吸收進入腸肝循環,使血清中未結合膽紅素增加,引起黃疸。
中醫認為本癥主要為胎稟濕蘊,由于孕母素蘊濕盛或內蘊濕熱之毒,遺于胎兒,或因胎產之時,出生之后,嬰兒感受濕熱邪毒所致。若孕母體弱多病,氣血素虧,可致胎兒先天稟賦不足,脾陽虛弱,濕濁內生;或生后為濕邪所侵。濕從寒化,寒濕阻滯。還有小兒稟賦不足,脈絡阻滯,或濕熱蘊結肝經日久,氣血郁阻,均可以形成本病。
茵梔黃口服液是以中醫方藥茵陳蒿湯為基礎,選用茵陳、梔子、黃芩、金銀花提取物制成,具有利濕退黃、清熱解毒的作用,對各種高膽紅素血癥具有很好的療效。研究發現,茵陳蒿內含有β-葡萄糖醛酸酶抑制劑,可以減少膽紅素的肝腸循環,而降低未結合膽紅素。口服媽咪愛主要是補充腸道益生菌,促進新生兒腸道正常菌群形成,以減少尿膽原的重吸收而達到促進黃疸消退。
在臨床工作中,對母乳性黃疸患兒給予茵梔黃口服液加媽咪愛治療母乳性黃疽,無需住院,并繼續母乳喂養。臨床用該方法施治本病,未見顯著副作用,是經濟、方便、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法。
茵梔黃口服液:[url]http://m.baseldya.com/goods/1896.html[/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