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最近國家衛計委發布了一個比較獨特的征求意見稿,連醫院都表示,是不是很可笑?看看今天的熱點。
近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了《二、三級綜合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標準》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了住院死亡率和住院手術死亡率的標準。該標準一經發布,便遭到廣泛譴責。不僅患者不同意,醫院也覺得這個規定有點可笑。
方案在醫院的“服務質量”中規定:三級醫院住院死亡率不高于0.8%,住院手術死亡率不高于1.4‰;二級醫院住院患者死亡率不高于4.0‰,住院手術死亡率不高于0.28‰。
其實“死亡率”這個詞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比如地雷致死率、交通致死率等等。這些數值規定每年各種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要控制在一定數量之內,以至于有很多地方“死亡指標”都是提前規劃,層層分配的。現在,很有可能會出現另一種“醫院死亡率”。
衛計委的出發點可能是好的,但現實比理想復雜得多。最后,很有可能好心辦壞事。以病人的死亡率為例,醫院為了不突破這個死亡率,把一些看起來很危急或者已經很危急的病人趕出去是很有可能的。或者借口拒絕接受危重或重癥患者。治不好,為什么?這樣,是幫助病人還是坑病人?
另外,醫院玩數字游戲太容易了。即使醫院不驅逐病人,也有很多方法可以欺騙死亡率。比如為了“稀釋”住院患者的死亡率,可以治療更多的患者,對于完全不需要住院的常見病患者,比如感冒發燒腹瀉的患者,可以住院治療。為了“稀釋”手術死亡率,對一些不需要手術的患者進行了手術。結果,浪費了醫療資源,造成過度醫療。比如像礦難,人們故意隱瞞死亡人數。與我的災難不同的是,你甚至不能檢查它。
醫院越大,壓力越大。重病患者往往先送到有實力的醫院。隨著不治之癥和重癥患者的增多,死亡率自然會上升。難怪好醫院意見特別大。所謂“死亡率”本身就是一個客觀數據,很難約束客觀存在的東西。我猜政策制定者在一線工作中從來沒有經驗,所以他們在做決定之前應該動動腦筋。
面對人們的質疑,國家衛計委解釋說,這只是一個指導性指標,不是強制性指標。就是告訴醫療機構和人員,要保證質量和安全;并不是說如果你沒有做到就會受到懲罰。除此之外,國外一些衛生行政部門也有相應的指標。說起這個,我記得美國紐約州曾經推出過一個“記分卡系統”,統計心臟搭橋手術患者的死亡率,用患者的死亡率來評價心臟外科醫生,讓大家在選擇醫生的時候可以多重參考。結果,這個看似好的政策導致了更多的心臟病患者死亡。再次,我們相信初衷是好的,只怕實施起來會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