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醫療機構本來應該從專業的角度向家人宣講同性戀者不需要治療的常識,但在利益面前,一些醫療機構轉向了不正常的“同性戀治療”市場。這種奇怪的情況也是對醫療監管和社會執法的挑釁。
最近各種荒唐的“同性戀反轉法”引起了輿論的熱議。前幾天新京報曝光了很多離奇的“療法”,比如電擊、祛魂、催眠、打針、亂涂亂畫。早在2000年,中國精神病學會出版的《中國精神障礙診斷標準第三版》就將“同性戀”從精神障礙診斷標準中剔除。去年12月19日,中國首例同性戀逆轉治療案在北京市海淀區法院判決,判決書明確表示“同性戀不是精神病”。
有市場是因為有需求。來自北京市同性戀中心的調查報告顯示,LGBT社區1600余名受訪者中,有近十分之一因家庭壓力、社會認同等原因尋求逆轉治療,但無一例顯示逆轉治療后性取向發生改變。
看來同性戀不是病,但各種“同性戀治療”都是“病”和社會病。在過去的兩年里,男女同性戀平權運動在世界范圍內發展迅速。去年10月30日,54歲的蘋果CEO蒂姆·庫克公開宣布:“我認為成為同性戀是上帝給我的最大禮物。”今年6月26日,美國最高法院做出裁決,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性。這使得美國成為世界上第21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這兩個標志性事件也在中國網絡輿論領域迅速廣泛傳播,同性戀問題也多次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
不用說,直到今天,中國大多數同性戀者仍然要面對家庭壓力和社會認同。強迫大多數人承認和接受同性戀,和強迫同性戀者接受所謂的“同性戀待遇”一樣不靠譜。但這并不是說我們只能在“存在即合理”面前止步不前。各種荒誕的“同性戀反轉法”,至少暴露了一些職能部門監管意識的遲鈍,以及一些為不良商家提供推廣服務的市場主體的社會責任感的缺失。
比如同性戀既然不是病,打著“同性戀治療”幌子的無良商家,就涉嫌非法行醫。媒體容易訪問的“同性戀待遇”市場,沒有相關職能部門“難找”或“取證難”的說辭。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不及時取締這些不良企業?為什么不嚴格依法查處?
“同性戀療法”之所以成為一個廣闊的市場,也與保守的社會觀念密切相關。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性別歧視使得一些同性戀者不得不尋求“醫療”的幫助。醫療機構本應從專業角度向同性戀者及其家人宣傳“同性戀者不需要治療”的常識。然而,在利益面前,一些醫療機構確實放棄了底線職業道德,轉向了畸形的“同性戀治療”市場。問題是,為什么注射膠原蛋白治療同性戀在三甲醫院依然存在?這樣嚴重違背醫學常識的治療,其實在開放正規的醫院是存在的,恐怕不僅僅是醫療水平的問題。
關于性取向,跟社會公德有關。但說到底,同性戀治療只是一個科學問題,以“醫學”和“治療”為名的“同性戀治療”是徹頭徹尾的“偽科學”。感情上,很多人可以不同地接受同性戀,但理智上,他們不應該接受對同性戀的“偽科學”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