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看似“正常”的打鼾,其實隱藏著巨大的健康隱患。如果睡覺時鼾聲的響度達到60分貝以上,就會阻礙正常呼吸時的氣體交換,導致不同程度的憋氣甚至窒息,稱為“打鼾”。
如果及時篩查打鼾,不僅能有效治療和預防并發癥,還能讓患者真正睡得香。為響應國家“社區篩查慢性病,早發現早治療”的醫療政策,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近日成立了鼾癥篩查中心,水上樂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為該鼾癥篩查中心的首個篩查網絡。這意味著國內首家鼾癥篩查中心正式落地天津。
拿起設備回家檢測。
登記,抵押證件,拿到專門的鼾聲監測儀,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學習使用,然后使用設備回家通宵監測。在水公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鼾聲篩查網點,市民王先生在三甲醫院至少一天能做完的事,只用了15分鐘。“正常情況下,去醫院篩查打鼾需要提前做很多準備,甚至要在醫院住兩三天。”該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市民第二天就可以回來歸還設備,等待接收報告。這樣一來,整個篩選過程就方便多了。
記者注意到,這款鼾聲監測儀是一款腕表,由本市科技企業Orange Family研發,也是國內首款醫療級可穿戴設備。“手表持續采集用戶血氧飽和度等指標,形成動態血氧趨勢圖,監測是否有打鼾,通過手機APP可以直觀了解疾病的嚴重程度。”工作人員說。
創建社區慢性病防治榜樣。
根據衛計委發布的數據,目前我國確診的慢性病患者超過2.6億,其中至少有一半沒有得到及時合理的治療。慢性病死亡占中國居民死亡總數的比例已上升到85%。因此,國內首個鼾癥篩查中心的正式落地,可能成為醫療機構探索慢性病防治的典范。”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盧紅華告訴記者,慢性病患者是目前醫療費用的主要消費者,他們已經花費了近80%的醫療費用。如何有效防治慢性病已成為我國醫療問題的重中之重,這就需要充分發揮社區(基層)醫院的作用。
“基層醫療機構在慢性病防控方面有三大優勢。一是貼近群眾,熟悉社區情況,方便居民就醫,節省了大量的交通、掛號和候診費用,服務成本相對較低;二是可以提供防治結合的慢性病服務,實現防治一體化,提高服務效率;三是打通居民從社區到大醫院的就醫渠道。”水上樂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以打鼾篩查網絡為例,居民一旦被篩查出打鼾,可直接轉診至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進行治療。治療結束后,我來到社區,借助鼾聲監測器,長期跟蹤治療效果。其中,篩查網點的工作人員還將為居民提供健康指導,這些工作人員由醫院專家進行指導和培訓。全國首家鼾癥篩查中心正式落地天津,也為醫療機構探索慢性病防治提供了范例。
信息化助力三級聯動醫療模式。
“白天嗜睡、早上頭痛、口干、頭暈、疲勞、記憶力減退、性欲下降、反應遲鈍都可能是打鼾引起的。其實在歐美發達國家,人們定期監測血氧指數是很常見的,可以有效預防危險。然而,在中國,這種情況并沒有得到重視,甚至出現了空白色。”盧洪華告訴記者,打鼾會引發嚴重的慢性疾病。打鼾篩查中心的建立是天津的第一個醫療模式。通過檢測、篩查和治療,可以在早期有效控制慢性病的產生和傳播。未來,這種模式將逐漸覆蓋這個城市的更多社區。
據介紹,第一中心醫院和水上公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直是雙向轉診的合作單位。此次通過鼾癥篩查和慢病管理,進一步深化雙向轉診工作者,讓患者享受方便快捷的服務。借助信息技術,開創了三級聯動、分級分級、分層診療的醫療模式。
“通過醫用級可穿戴設備與社區家庭建立溝通,真正實現‘社區家庭責任醫生’的服務模式。”業內人士認為,國內首家鼾癥篩查中心的成立,是可穿戴產業與傳統醫療共同打造的“檢查-治療-康復”閉環服務體系。這將作為移動醫療的應用模板,成為慢性病防治中可復制的模式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