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中新網海海11月19日電(記者陳靜)從生到死,誰能不與醫院打交道、不求助醫護人員就能恢復健康?目前,頻繁的醫療傷害使醫患關系變得敏感和緊張。如今,上海醫學界正從生命倫理學的角度重新審視醫患關系,以期營造和諧的醫患關系。
“生命倫理學視角下的醫患關系”論壇19日在上海仁濟醫院舉行,由上海市醫學倫理協會主辦。來自三甲醫院的院長、醫療部門負責人、知名醫學專家、醫德醫風專家、高校學者從醫院管理模式創新、醫患利益共同體價值構建、倫理追求等角度對醫患關系進行了探討。
醫院,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一個充滿白色、魔幻和恐怖的地方。醫患關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且無法逃避的事情,也是當今社會人們生活中的一個焦點。醫院的功能不僅僅是生命的接收站和健康的維護站,更是靈魂的中轉站。
上海黨校哲學系系主任張春梅表示,良好的醫患關系正在成為中國的“稀缺資源”。如何看待中國的醫患關系問題?張春梅說,這不僅是學者們研究的理論課題,也關系到中國社會如何以內在的精神氣質重構“倫理秩序”,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位學者指出,這需要我們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分析把握醫患關系的本質,厘清醫患關系價值的最大公約數。
目前,頻繁發生的傷醫事件使醫患關系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黨委書記楊衛國指出,醫患關系的本質決定了其深刻的社會倫理和生活倫理。楊衛國認為,影響醫患關系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社會、政策和醫患因素外,醫療行為是商業化和交易化的。醫院收入還是直接來自患者;醫院與醫生收入之間存在明顯的經濟利益關系,其他經濟因素對醫患關系也有重要影響。楊衛國直言,醫患沖突的核心是醫患利益沖突導致的誠信缺失。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應邀出席論壇。他承認醫患矛盾將永遠存在。醫學專家表示,醫患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期待與效果的不一致:一方面看病需要時間和金錢,現有的醫保制度只能部分減輕患者負擔,更重要的是患者要求時刻關注病情。另一方面,雖然當前醫學發展迅速,但仍有許多疾病不能很好地看到,加上許多不可避免和意想不到的并發癥。
如何緩和醫患關系?王認為,作為醫生,既要有為病人著想的醫德,又要有高超的醫術;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政府責無旁貸,應在一開始就處理好矛盾,從而找到調節和平衡醫患雙方利益的有效途徑,優化相關制度。同時,他指出,媒體的作用不可低估,報道要公平公正,同時要以矛盾化解為出發點。
醫患關系的另一極是病人。媒體人羅昕認為,醫患矛盾也是信息不對稱的結果。治療存在不確定性,無限抬高了醫務人員的道德感,夸大了效果。恰恰是信息造假,危害極大。他指出,醫患雙方都要恢復理性的就醫態度,才是緩和矛盾的關鍵。羅欣說,在某種程度上,目前的醫療體制下,醫生和患者都處于被動狀態。只有給患者更多的選擇,患者才能通過自我教育了解,接受自己的選擇。
王還指出,從患者的角度來看,一方面要理解和信任醫生,看到他們的積極行動;另一方面,要了解疾病,即疾病不是用錢就能治愈的,有些疾病可以治愈,有些疾病仍然無法治愈。
一部廣受好評的《急診室的故事》引發了人們對“新倫理建設的探索”的思考,關于醫學倫理的討論方興未艾。19日,上海市醫德醫風協會副會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研究員陳佩撰寫的《白衣天使的翅膀——醫患關系》首發。這本書是《人生的困惑系列》的最終作品。
陳佩告訴記者,《白色醫患關系天使之翼》的編輯主要是來自仁濟醫院的年輕主治醫生、資深老年學專家和資深護理專家。本書從醫患關系的演變、醫患溝通的方式四個方面進行闡述。陳佩說,醫學是一門建立在道德、倫理和法律基礎上的技術,尤其需要政府支持和良好的社會環境關懷。她指出,要提高醫學人文學科在醫學教學中的實踐能力,人文學科要滲透到醫學教育的全過程,重視生命倫理學原理的應用。此外,應加強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全面建設,營造良好的倫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