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認證是指一個組織的產品、服務和管理符合國家認可的認證機構的相關標準。然而,經過幾個月的調查和暗訪,記者發現,在企業質量管理認證、玩具行業產品認證、農產品有機認證(000061,Guba)三大領域,認證成為“認錢”的“潛規則”盛行,造假走過場/[/。專家認為,認證機構雖然不是政府部門,但履行行政部門的部分職責。違反規定的企業和認證機構應受到嚴厲處罰。(新京報6月16日)
認證機構把“認證”變成了“認錢”,這已經不是什么新聞了。我還是同意專家的意見,就是嚴懲那些“認錢”不“認證”的非法認證機構。然而,這并不是最好的方法。經過重罰,他們還是有認證資格的,可能“認錢”的時候會變本加厲。
這些“認錢”認證機構應該受到嚴厲的懲罰和罰款,同時應該追根溯源。讓我們看看誰認證這些“認錢”但不“認證”的認證機構。這些認證機構雖然不是政府部門,但說這些認證機構或多或少都有官方影子是不禮貌的。要么是政府部門下屬的事業單位,要么是下屬企業,有的是政府機構鼓勵的。即使這三種情況不屬于,也要審批成立這樣的認證機構,任何人都不可能隨意打開。就像我們的醫療事故鑒定一樣,也有社會組織參與。誰批準這些組織?如果出了問題,當然要找監管部門和審批部門。不管是誰犯了錯,都要買單。
產品認證、服務認證、管理認證都是發展的需要。任何事物、任何企業、任何商品都需要有一個標準。關鍵問題是,我們是真的還是假的?事實上,認證已經成為一種裝飾,成為相關機構獲取利潤的手段。不用說,我們可以從現實中感受到一二。我們的牛奶標準一直符合國際標準,但孩子還是喝不合格的牛奶;我們工商認證那么嚴格,卻有幾家網店未經認證許可就在網上被拐;我們的QS認證也很嚴格。結果如何?與QS的產品仍有問題;不用說,各種農產品產地認證、精品認證、高端電器認證、科技水平認證都出了問題,危害消費者的事情還少嗎?
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既然各種標準都是國家制定的,都符合國際標準,為什么還要讓認證市場化、企業化、民營化呢?當認證需要花錢的時候,當認證可以實現效益的時候,這樣的認證還會是好人才嗎?只能成為人渣。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所有的標準都很高,但是很多產品很難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原因之一。
當然,這些只“認錢”不“認證”的認證機構需要受到嚴厲的懲罰,但這種嚴厲的懲罰不能僅僅停留在“花錢消災”上,否則越是懲罰,他們的“認錢”就會越嚴厲,最后羊毛出在羊身上。
對于這些非法認證機構,我們需要追根溯源。任何與認證機構有問題的人都將受到嚴懲。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加強對認證機構的管理。否則,他們更愿意和認證機構一起吃肉和湯...(長江網郭袁鵬)
編輯李小雪
(編輯:賀勛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