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h/】1月28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啟動《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方案》,力爭用3年時間,顯著提升醫療服務水平、人民群眾就醫感受、社會滿意度、和諧醫患關系。行動計劃中推出的10項措施,對應的是人們感受醫療最強烈、反映問題最集中的10個方面。自2009年新一輪醫改啟動以來,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逐漸得到緩解。絕大多數人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后,生病時可以及時就醫。事實上,近年來醫療機構的發展給人們的醫療帶來了改善,新的建筑和設備使醫院更有能力為人民服務。但仍有不少患者反映看病費時費力,對醫療衛生機構的環境、服務態度、服務流程等有一些意見。有些醫院重視硬件更新和醫療能力建設,因為他們認為只要治好了病,一切都會好的,服務好不好都是小事。這樣的思維方式,對于服務流程的設計、醫院標識的設置、咨詢服務的完善等方面,都不會給予足夠的重視。但服務是否方便,不僅是患者就醫過程中的第一感受,也是醫院評價的重要指標。以往的調查顯示,醫患糾紛通常是由服務環節引起的,患者滿意度評價中服務細節是否滿意在醫院評分中占有較高的份額。充滿人文關懷的關愛服務,不僅能緩解患者及家屬就診過程中的困難,也成為患者戰勝病痛的良藥。如果醫院服務始終以患者就醫體驗的提升為出發點和歸宿,人們會越來越支持和認可醫院,醫患關系也會朝著和諧的方向發展。有人認為我國優質醫療資源嚴重短缺,分布不均,短期內無法改變。因此,有必要改革體制和機制,解決醫療問題。這種觀點是合理的,但并不完全正確。事實上,機制和制度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近年來,醫療機構開展的服務改進在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上逐漸顯現出成效。日間手術、預約就醫、雙向轉診、檢查結果互認等。,大大緩解了醫療中的“三長一短”現象,節約了醫療費用,降低了間接醫療費用;實施優質護理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所有這些良好的嘗試都向我們證明,醫療衛生系統的管理者和醫務人員在轉變觀念后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就,有些措施甚至可以成為推動醫療改革的新支點。如果我們繼續沿著這個思路走下去,如果有更多的醫院、更多的醫務人員自愿加入到改善服務的行列中來,這些看似普通的措施就會在越來越多的地方實施,激發越來越多的貼心服務,就會有越來越好的推進改革的環境。有人會認為,解決看病貴的問題比較難,不進行體制機制改革,恐怕也不能有什么進展。確實,我國基本醫療保險籌資保障水平較低,參保人自付水平相對較高。至于看病負擔重的問題,大眾的感受并沒有明顯改變。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況,體制機制的改革應該說是最重要的一環。但此次發布的行動計劃中提到的推廣臨床路徑、加強合理用藥、引入信息技術、促進檢查結果互認,都是醫院可以先行的重大舉措。這也是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要求,也是從業者治病救人這一職業的內在要求。新年伊始,行動計劃中的10項措施落實情況令人充滿期待。文件明確,在推進行動方案時,不要提出不切實際的高目標,要充分發揮醫務人員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精力充沛、工作愉快。新的一年,我們希望在各個地方看到更多的探索,看到精彩的樣本不斷出現。(陳小曼)原文鏈接:(羅廣芬編輯,永芳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