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由于我從事的是自然醫學、中醫的研究,所以我將從中醫開始,從臨床定位的角度來討論我們今天的一些話題。俞伯陽介紹,為什么要從中藥中探索創新藥物?總結起來,有四點。第一,因為中醫起源于臨床實踐,在中國已經使用了幾千年,其有效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其次,在中醫研究中,體現了轉化醫學的一種基本思維模式,因為它來源于臨床實踐。第三,如果我們能夠證明天然藥物的功效,那么發現它的概率會比單獨用先導化合物進行篩選要快得多。第四,由于它最終不同于現代醫學的治療模式和治療理念,其診斷模式也不同,因此其藥物治療的TARGET可能存在一些差異,這將有助于我們發現一些新的機制藥物。
在談到如何開展天然藥物和中藥的研究時。俞伯陽舉了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關于復方生脈散,是一個古老的方劑,主要用于臨床治療心腦疾病,主要治療氣陰兩虛。氣陰兩虛與心血管疾病有什么關系?因此,我們建立了這樣一個模型。另一項研究,借助中醫同時治療不同疾病的觀點。中醫有個方子叫葛根湯,用來治療太陽病,主要是感冒。通過這兩個例子,我想知道為什么我們可以從中醫學習。讓我們通過一些其他的例子來看看如何做更深入的研究。
為什么血管會變得通暢而導致死亡?俞伯陽介紹,當時發現心肌缺血再激活過程中,粒細胞會被激活,向損傷部位趨化,導致心血管損害。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通過我自己的探索,通過我的研究生,我告訴他如果我能找到一種方法,看看免疫抑制,尤其是中性粒細胞免疫抑制,是否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他通過查閱資料發現了這樣一個案例。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心臟介入和搭橋手術的出現。當時按照現代醫學的方法,血管是堵塞的,只要你的血管暢通了,病就應該治好。但事實并非如此。當時,死亡率約為20%。
此外,合作伙伴建立的相互信任和風險分擔是順利轉型的基礎。俞伯陽介紹,我們之前拿到批文的項目很多都去世了,因為不是搞醫學的,發現門診很慢。沒有風險分擔,建立信任的過程就不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