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人民網北京1月6日電(記者傅立波王宇鵬)“我不提去南京看病有多難受。他不方便動,我得陪著他,孩子還小,我總想著,要是吃不好睡不好,整個人都快崩潰了。”馬鞍山市民陳德全(化名)的愛人說,現在孩子可以照顧了,更可喜的是治療費便宜很多。
據記者了解,去年4月,陳德全因車禍致腦外傷前往南京康復。因為異地就醫報銷率低,10天就花了7000多元。轉到馬鞍山市醫療集團康復醫療中心后,費用只有南京的一半。
康復醫學中心為陳德全這樣的患者解決了看病的“痛點”。對此,記者近日前往馬鞍山進行了實地采訪。
留住當地患者
異地就醫往往需要家屬陪伴,這無疑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也可能拖累一個家庭,甚至導致因病致貧。馬鞍山市醫療集團成立之初,就對本市異地就醫患者的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針對異地就醫率高的疾病,拆除組織壁壘,集中優勢資源設置學科,有效解決老百姓的“痛點”。康復醫療中心和兒童醫療中心應運而生。
據康復醫學中心主任高詩怡介紹,市醫院康復科病人少,長期處于“饑餓”狀態。在中醫醫院的康復科,病人絡繹不絕。在等待床位安排好幾個星期后,很多患者無奈之下去了不同的地方進行康復治療。醫療組將醫院神經內科等科室和中醫醫院康復科組建成康復醫療中心。
康復醫療中心自2010年開始運營,開放床位70張。次年,需求供不應求,學科發展逐漸在安徽省率先起步。目前投資9000萬元,今年新增投入使用病房2萬平方米,新增床位180張,基本滿足本市康復患者需求。
在綜合醫院,兒科因用藥少、輔助檢查少、收費項目少,越來越淪為邊緣科室,其醫療收入明顯低于醫院其他科室。以市人民醫院為例,2009年兒科門診量為4.1萬人次,婦幼保健院門診量為4.9萬人次。同等工作條件下,前者門診醫療收入僅為77.57萬元,遠低于后者的186.84萬元。
兒童醫學中心主任孫亮認為,婦幼保健院兒科雖然實力雄厚,但也存在不足,在人才短缺、床位不足的發展上存在瓶頸,危重新生兒救治能力較弱。2010年,醫療集團將市屬醫院兒科并入婦幼保健院,成立兒童醫學中心。集團投資900多萬元在包括NICU在內的安徽省建設先進的新生兒科,醫療水平大幅提升,成功攔截90%以上的兒科患者就地治療。
通過整合資源,挖掘潛力,做足盤活存量的文章,可以提高醫療水平,降低醫療費用。
減輕患者看病負擔
位于馬鞍山的遼寧醫療航母擁有兩個各具特色的情報中心,分別是集團臨床檢驗中心和影像中心,這兩個中心不僅僅是醫生的專屬。
以前的四家市級公立醫院都設有檢驗科。由于設備投入不同,檢驗人員的素質往往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由于患者少,各檢驗科清閑,但不能取消。2009年,醫療集團合并四家醫院的檢驗科,成立集團臨床檢驗中心。
“目前全市所有醫療機構的標本均由檢驗中心負責,人員和設備已由‘不飽和’變為‘滿負荷’。更重要的是,檢查結果是市級醫院和衛生中心的標準。”檢驗科主任胡小武說。
過度檢查是醫療費用昂貴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患者經常抱怨的問題。醫療集團成立后的“第二把火”是成立集團影像中心。醫院進行的各類影像學檢查由影像中心出具。此舉解決了兩大問題:一是建立了檢查結果互認機制,杜絕重復檢查;二是影像中心集中了全市最有實力的影像專家,避免了出錯率,為醫生對癥治療患者提供了“精準信息”。
分級醫療、雙向轉診一度被視為解決看病難的利器。然而,受利益格局的限制,進展極其緩慢。馬鞍山醫療集團決心啃硬骨頭,但似乎也啃出了一點甜頭。
2014年,381名患者在集團和社區之間向上轉移,147名患者向下轉移。
華山區桃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月門診量從2009年的1000人次增加到2014年的4000人次,醫療區域不變。中心主任高高海介紹,集團為我們的信息化建設投入了10多萬元,各大醫院的4位醫生一直在定期會診。目前已培育出穩定的患者群體,月收入達到25萬元以上,扭虧為盈。
據記者調查,醫療集團從制度層面進行設計,保障分級診療的實施,如采取“縱向一體化”的戰略模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公立醫院簽訂轉診協議,開辟“綠色通道”;鼓勵組內醫生多執業,尤其是高級資質優秀的醫生來社區家訪,都是自愿報名,而不是強行分配,有效下沉優質資源。集團的激勵措施是以部分社區中心為試點,對“下基層”醫生給予晉升、年終考核、績效補貼等優先政策。下一步,集團將加大激勵力度。大醫院的醫生在社區中心就診半天,可獲得補貼100元,超過10名患者可獲得額外獎金。
同時,患者也有激勵措施。對于在社區中心首診后到大醫院就診的患者,部分醫院免收其掛號費,集團統一補貼費用。屆時,醫療集團將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區放心,大病順利轉醫院,康復后安全回歸社區”的醫療救治格局。
高高海認為,醫生只有愿意“下沉”到基層,才能真正為患者服務。從“不發工資”到現在,該中心醫生平均月收入近4000元,工作積極性明顯提高。“病人數量上來了,硬件條件要改善,部分床位要擴大。接下來,我們將探索將服務擴展到患者家中。"
相關報道:
馬鞍山醫改調查之一:公立醫院“起死回生”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