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主頁>:>;全面
PET-CT檢查費用有望大幅降低
日期:2014年8月15日作者:馬來源:新民晚報。
上海連贏自主研發的產品首次出現在國內高端醫療設備中。PET-CT檢查費用有望大幅降低體檢,CT或核磁共振無法避免。如果病變不尋常,你應該仔細觀察。醫生會建議再“增強”一次,要花幾百元。來回跑幾次到醫院,光是“拍戲”就將近1000元。經常有人問,為什么醫院檢查費不能便宜一點?眾所周知,高端醫療設備一直被國外大公司壟斷,即使價格太高,國內醫院也只能照單全收。持續多年的“無奈現狀”終于被一家上海企業打破!今天上午,在北京舉行的第23屆中國國際醫療儀器設備展覽會上,上海連贏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展出了近20臺自主研發的高端醫療設備,并首次在西門子、飛利浦、通用電氣的“世界三分”中刻下“中國品牌”。這意味著中國人終于有了就醫和檢查的“家人”,相應的檢查費用有望降低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打破國際壟斷由于核磁共振(MR)、CT等高端精密醫療器械技術相對復雜,研發投入較高,國內80%的市場份額被國外三大巨頭牢牢抓住。其中,早期癌癥捕獲的神器——分子影像學(PET-CT),是國內技術的“無人區”。有人會說技術沒有國界,買了用了不太好。其中,成本包含了百姓無法企及的高端醫療設備的檢驗費。比如PET-CT掃描一次最高收費可達12000元。有時候,獨特的技術相當于絕對的定價權。檢查費高的背后是醫院采購的高投入和跨國企業設置的高維護費。同一臺PET-CT分子成像儀在美國的售價約為150萬美元,但在中國的售價超過2000萬元人民幣。運行四五年后,維修服務費相當于一個新的,遠遠高于其國內價格。面對這樣的不合理,三年前,許多引領醫學影像行業的海歸攜手進入上海嘉定工業園,創立了上海連贏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立志打破國際壟斷。“隱居”三年,今天交出“商業成績單”:不僅全面突破高端醫療設備領域巨頭的“包圍圈”:首批近20款高端醫療產品涵蓋數字X線系統(DR)、X線計算機斷層掃描系統(CT)、核磁共振成像系統、分子影像系統(PETCT),還擁有兩個“超高分”。價廉物美”UIH PET-CT是全球首款96環超清高速,比現有的52環掃描視野更大,細節看得更清楚。完成檢查只需8分鐘,比上一次減少一半;1.5T核磁共振儀實現了所有核心部件的自主創新,成為繼西門子、通用電氣之后全球第三個完全自主研發生產核磁共振儀的國家。”UIH醫藥產品總經理徐健說。與國際品牌相比,國內醫療設備平均價格下降了30%左右,個別產品價格下降了一半以上。UIH還考慮到中國醫院的會診次數是國外的5倍,每臺高端醫療設備都是滿負荷運轉,所以給設備增加了“大流量”考核。在上海某三甲醫院,UIH CT在剛剛結束的過載測試中,表現明顯優于國外品牌的同設備。截至目前,UIH全系列產品擁有廣闊的市場基礎和客戶信任,已進入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309醫院、306醫院、上海瑞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第五人民醫院、華東醫院、上海胸科醫院等多家國內一流醫院。,以及臺灣省明基集團旗下的民營醫院。持有高科技,UIH也不斷創新醫療模式,爭取“小病不出社區,大病不出郊區”。繼4月25日與嘉定區合作成立上海首個“區域形象中心”后,8月5日,上海連贏形象示范中心在鎮江成立。“中心以醫療信息化為基礎,搭建了覆蓋全區醫療機構影像科室的聯合體。讓偏遠地區的患者在自己家門口的鄉鎮衛生院拍x光片,在縣醫院做CT或核磁共振甚至PET-CT。除了漂亮的成績單,UIH還為自己列出了長長的任務清單:配備自主研發的寬體探測器的128層CT、自主設計的數字化乳腺機以及放療技術與高端影像平臺相結合的放療系統……”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上海發展的新目標,UIH就像一個創新引擎,樂在其中。據UIH總統張強博士介紹,核磁共振領域的技術高峰——3.0T磁共振成像系統已經自主研發,其參數已經達到并部分超過國際先進水平,預計今年年底前問世。初期,公司開始布局知識產權的開發和保護,組建了一支由近30名專利工程師組成的團隊。截至今年7月,UIH七大業務部門共申請專利1014項,其中含金量最高的高新技術發明專利731項,占比72%。這個比例在國內企業中非常少見。長期以來,許多中國企業擁有的發明技術專利數量很少,占申請總數的比例不到50%。”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UIH首席顧問薛敏博士指出,高端醫療設備是知識和創新密集型產業,對人才的素質和經驗要求極高。一個企業在創新上能走多遠,取決于它有沒有世界級的R&D團隊。UIH有1800多名雇員,其中1000多名是R&D人員,100多名是返回者。已有400多人在國際大公司和行業知名企業工作。”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公司的高眼光和價值觀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其次,創新的維度以科技創新為中心,但不局限于技術層面。要形成技術創新補充設計、質量、服務、商業模式創新的集成創新優勢,才能與行業巨頭競爭。“我們的記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