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北京醫改方案提出,醫務人員要從“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激活人力資源。
10月14日,北京發布《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針對醫療行業人事薪酬制度存在的問題,《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將醫務人員從“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激活人力資源。
北京市發改委委員、市醫改辦主任韓曉芳表示,按照新的改革思路,醫生多點執業將進一步放開,符合條件的公立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可以到社會辦醫療機構兼職或辦私人診所。
實行全日制合同制,調整績效分配方案。
【/h/】目前醫療衛生機構人事管理制度是由單位承擔員工的培訓、薪酬、福利、基本保障和醫療責任的“單位人”管理模式。僵化的人事制度使得人力資源短缺與資源浪費并存,多點實踐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為什么現在醫院都在爭編制?準備之后,就是財政撥款了!”韓曉芳表示,未來機構管理會被弱化,機構背后的一些利益和好處會被逐漸剝離。首先,它與財政撥款脫鉤。今后財政不再按編制編,不再按人頭編,不再提人頭。而是將醫務人員的基本社會保障納入全市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基本保障社會化。逐步實行全日制合同制用工。其次,完善醫療執業保險制度,實施強制醫療責任保險。“有了保險制度的支持,會減少很多社會風險,有利于建立醫生可以進出的人事制度。”韓小芳解釋道。
在工資制度方面,目前醫院實行的崗位等級工資制度是1993年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后建立的。薪酬體系“一刀切”,醫生收入與培訓時間長、投入高、執業風險高的職業特點不相稱。《意見》提出,要穩步推進公立醫療機構工資制度和工資總額制度改革,建立體現醫療衛生人員價值的薪酬體系。實行與公益性績效考核掛鉤的年薪制,合理提高醫務人員收入水平。
【/h/】記者了解到,2012年以來,北京市選擇了5家三級醫院作為改革試點,取消了藥品獎金、掛號費和醫療費,設立了醫療服務費。試點醫院通過調整績效分配方案,鼓勵醫務人員提供優質服務,將60%的醫療服務費納入職工績效獎金進行分配,向臨床前沿傾斜。當年,醫院職工收入平均增長30%以上。
降低大型醫院普通門診規模。
【/h/】長期以來,我國醫療機構實行分級管理,其分類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規模,這導致一些醫院盲目擴大規模,甚至在達不到要求時就補足床位數后再申報級別。
為什么分級診療難以實施?普通人為什么愿意去大醫院?韓曉芳認為,主要問題在于基層不能強,人才留不住,給人的印象是基層最差,誰愿意去最差的地方看病?“所以我們這次提出的一個最重要的思路就是按照服務功能定位,建立‘金字塔’式的分級醫療體系。”
根據《意見》,金字塔頂層由國家重點學科、臨床重點專科、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組成。,主要承擔醫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任務;由一個中層區域醫療中心組成,主要承擔區域內急重癥救治任務;它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包括私人診所等)組成。)在基層網絡化、可廣泛獲取,主要承擔常見病、慢性病、重癥康復、疾病防控、健康促進等功能。
韓曉芳表示,未來將按照這一思路推進醫療改革,逐步大幅縮減大型醫院普通門診規模,提高急重癥診療水平。“比如一個大醫院建了一個巨大的門診樓,恐怕政府再也支持不了你了。”其次,醫保還必須引導患者按照分級診療的要求走下去,鼓勵患者在基層管理常見病、慢性病。
韓曉芳表示,過去一直提倡分級診療,但實際上分級診療制度仍未完全建立,醫患矛盾突出,與醫改目標背道而馳。“投入這么大加強基層醫療機構建設,為什么服務能力還不能發揮作用?醫療行業應該說,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人才不能流動,分級診療、社會醫療等各方面改革不能推進。”
政府“保證基本”,允許醫生多行醫。
近年來,北京社會醫療機構發展迅速。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民營醫院374家,占全市醫院總數的57.8%。現有床位17845張,占全市總數的17.15%。患者數量逐年增加,但與公立醫院相比,比例仍然很低。2013年,民營醫院患者總數為1309.2萬人,僅占全市醫院患者總數的8.9%。
【/h/】韓曉芳認為,出現上述情況的根本原因在于“保基本”定位不清,政府辦醫療機構“保天下”,不斷擴大規模、提高標準,導致一方面財政壓力較大,難以保住和保障;另一方面,由于社會醫療/
【/h/】《意見》提出,政府要保護好基礎設施,逐步讓非基礎設施向社會力量開放。鼓勵社會辦醫生的一個重要支撐就是允許醫生多執業。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北京共有1412名醫生注冊多點執業。
“客觀來說,目前的多點做法只能說是一種過渡性的改革措施。”韓曉芳表示,在真正的多點執業中,醫療機構可以根據不同崗位的需求,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崗位等靈活用工制度,與醫務人員簽訂非全日制用工合同,約定服務時間和相應的報酬及責任。
人民日報(2014年10月15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