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h/】上海市社會科學院7日發布的上海市居民醫療健康最新調查報告顯示,雖然上海醫療資源相對豐富,但上海居民仍面臨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政府醫改新模式備受關注。
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一直是中國人感受最深、討論最多、反映最強烈的社會民生問題。上海市社會調查中心、上海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基于民生、輿情、民情年度調查數據,對上海市18至65歲常住居民醫療健康狀況進行了分析。
據調查,80%的市民身體健康,很少看醫生。但在需要就醫的市民中,遇到醫療服務問題的不在少數,其中最嚴重的是排隊時間長(38.6%),其次是檢查多(19.2%)和藥費貴(16.2%),醫生不耐煩(13.4%)和藥費多(12.7%)。
分析認為,排隊時間長與外地來滬就醫人數過多有關,部分人喜歡去大醫院、好醫院就診,體現了分級診療制度的必要性。多做檢查,開貴藥,可能與醫院和醫生的收入和利益掛鉤,反映了打破公立醫院逐利機制,實行醫藥分開制度的必要性。
據調查,當常見疾病(如感冒等。)發生時,近40%的居民會先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社區醫院就診,另有10%的受訪者選擇“自己買藥不就醫”。進一步分析發現,30.90%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居民更傾向于去大型醫院就診,年收入在3萬元以下的居民只有9.1%。報告認為,醫改推動的分級診療制度有利于控制大醫院“有錢就是任性”的偏好。
其實上海在2011年就正式出臺了“上海版”醫改方案,衛生部門表示,該方案主要是在兩年內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更加關注民生,努力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報告指出,由于醫療資源配置不平衡,人民群眾就醫無序導致的看病難已成為醫改必須面對的頑疾。因此,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打破公立醫院的逐利機制,成為政府醫改的新模式。
進一步調查發現,當地居民年齡越大、文化程度越低、收入越低,需要頻繁就醫的當地居民比例越高,且多屬于社會弱勢群體。因此,課題組建議,未來的醫改應重點降低藥品價格和醫療成本,讓低收入人群也能負擔得起這種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受教育程度和收入越高,受訪者的健康意識和健康狀況越好。越年輕、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職業越好的上海人,越愿意投資健康。
(責任編輯:DF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