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四川新聞網瀘州12月22日電(婁坤、楊艷、何濤)提升高等學校創新能力規劃,又稱“2011規劃”,是繼“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又一重大戰略舉措。2014年6月,四川省公布了第二批“四川2011協同創新中心”名單。其中,由瀘州醫學院牽頭,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循證醫學中心)、四川省中醫科學院、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省人民醫院、四川省疾控中心聯合成立的心血管疾病防控協同創新中心榜上有名。地處川滇黔渝交界處的省屬地方高校瀘州醫學院要取得這樣的成績并不容易。它是如何加入包括多所國際知名大學、國內“985”高校、“三甲”醫院、優質醫藥企業在內的國內外心血管疾病研究、診斷和治療領域的優勢力量參與項目的?
三十多年的磨劍為這門學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每年有1700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居所有死因之首。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布的《中國心血管病雜志2012》明確指出,我國心血管危險因素流行趨勢明顯,心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早在20世紀70年代,瀘州醫學院就開始了心肌電生理和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近年來,在心血管電生理和離子通道分子生物學表達、心血管臨床電生理研究、心血管中西醫電生理機制和藥物篩選、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心律失常、心肌纖維化、心室重構等心血管病理生理和外周血管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等方面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
1992年,瀘州醫學院率先在西南地區建立了細胞膜離子通道電流研究實驗平臺。
1993年,生理學被批準為碩士學位授權點。
1997年,四川省教育廳批準成立瀘州醫學院心血管內科研究所。
2000年,心肌電生理實驗室被批準為中國中醫藥研究二級實驗室。
2001年,心肌電生理實驗室被批準為四川大學重點實驗室。
2004年,生理學被批準為四川省重點學科。
2005年,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被批準為四川省一級重點學科。
2006年,“膜通道功能、結構與信號轉導同步研究基地”被批準為四川省科技條件平臺。附屬血管外科被批準為四川省醫學一級重點學科。
2007年,醫學電生理重點實驗室被批準為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2008年,內科學(心血管疾病)被批準為四川省重點學科。
2009年,心肌電生理實驗室被批準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科研實驗室。
2010年,瀘州醫學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獲批國家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開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
2012年,中醫附屬醫院心腦病科被批準為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電生理重點實驗室被批準為四川省醫學一級重點實驗室。醫院附屬心胸外科被批準為四川醫藥一級重點(建設)學科。
2014年,省直部門與教育部共建的醫學電生理重點實驗室建成并通過教育部專家驗收,正式成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瀘州醫學院經過3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以生理學、心內科、心血管內科、血管外科、心胸外科等國家級、省級重點學科和專業為支撐,依托國家博士后研究中心、教育部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形成了具有心血管疾病基礎和臨床特點的優勢學科群。建立了以離子通道與疾病相關性為重點的跨學科研究平臺和中國西部最大的心臟電生理研究中心——醫學電生理實驗室,成功開展四川省首例“原位心臟移植”,在心律失常和高血壓的離子通道研究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十一五”以來,學科組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75篇,總影響因子266.063,其中包括國際知名期刊《循環》《高血壓》。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2項,省部級項目20項,獲得專利2項,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
一份榮譽一份成就,是瀘州醫學院幾代心血管專家學者辛勤耕耘的見證。他們一代代傳承,開拓了一條又一條的道路,留下了一條又一條的奮斗之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們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領域的地位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可。學校先后主辦和承辦了中美心血管論壇、川德州國際生物醫學研討會等一系列重要國際學術會議,聚集了大量國內外心血管疾病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心血管疾病前沿問題。2011年5月,中國生理科學協會循環生理學專業委員會第二十三屆會議在瀘州醫學院召開。國家百萬人才工程一、二級候選人、學校系級研究員、心血管內科研究所所長曾小榮教授當選為中國生理科學協會循環生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畢業于中南大學的孟加拉國醫生阿薩杜扎曼K,2013年進入瀘州醫學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中心。當被問及為何選擇中國內陸省份的一所省屬醫學院做博士后研究時,他表示,瀘州醫學院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領域積累了經驗,取得了顯著成效。有四川乃至西部最大的心臟電生理研究中心,研究方向緊跟學科前沿,實驗設施先進完善,研究團隊穩定優秀,能為研究者提供良好的研究環境和條件。
[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