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新華網海10月7日電(記者、)新中國成立65周年、上海自貿試驗區啟動1周年之際,上海還將慶祝首個聯合國人居署世界城市日。十月的上海,夢想綻放...
日前,記者走訪了不同時期帶著不同夢想來到上海的“60后”“70后”“80后”。在他們眼里,上海不僅是夢想開始的地方,也是夢想變成現實的地方。
讓自由貿易區插上翅膀。
國慶長假期間,位于上海自貿區的國際生物醫藥R&D服務平臺無錫藥明康德并未止步。這家民營高科技企業參與了全球正在進行的新藥和新設備研發,并在今年國慶節宣布收購美國同行梅西諾公司。無錫制藥每天都有數百個科學實驗。
無錫藥明康德創始人之一、“60后”海歸醫生李戈,2000年選擇回國發展。作為早年赴美留學的北大畢業生,當時已經參與了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創新企業的運營,本可以“享受他的成功”。然而,出于幫助世界的夢想,李戈下定決心帶著他在海外掌握的先進理念和創新模式回國。
“當時有一位家屬病重,很多藥都不管用。即使我在美國學過化學和醫學,但我感到無能為力,這激勵我回到中國,在自己的國家創辦一家生物醫藥創新企業。”李哥說。
回國后,他和搭檔劉曉鐘在上海外高橋(600648,古巴)自由貿易區(現上海自貿區)建立了工廠和實驗室。從零開始,第一步是選擇建筑材料,為實驗室搭建專門的“殺菌通風柜”。“一切都是白手起家,這很難,但很充實”。李哥回憶道。
2013年初春,如何設立上海自貿區還處于論證階段,無錫藥明康德意外成為國家領導人考察調研的重要一站。此時,無錫藥明康德已在紐交所上市6年,成為亞洲乃至全球頂級的R&D服務平臺之一。李戈說:“我們永遠記得這樣一句話,中國人在走向小康社會之前,必須擁有健康。自貿區讓我們更接近夢想,讓我們的夢想有翅膀。”
賣魚郎也有大夢想。
來自安徽巢湖的賣魚人楊身穿藍色外套,胸前圍著一條鮮黃色的塑料圍裙,每天準時出現在上海徐匯區的一個菜市場。這位“70后”原本名叫“楊金玉”,因為他的出生正好趕上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
因賣魚人愛寫詩,喜歡宋詞中“楊柳岸小風殘月”的意境,故改名為“小月”。上海之行開始,楊當過搬運工和木匠,有過幾次風風雨雨。直到2009年,她定居在徐匯區田林街道,做了五年多的賣魚人。
楊每天早上4點起床去批發市場買魚貨,早上7點在菜市場擺攤,18點左右下班,所以幾乎沒有假期,業余時間偶爾看書、上網、寫詩。“我很容易滿足自己,這里的每個人對我都很友好。我已經接管了這個地方。”楊說,近年來,他的收入一直穩定在每年10萬元以上。
像他賣的洞庭湖魚一樣,楊在街道社區很有名。他不僅是這個菜市場的“明星服務員”,更是貨真價實,可靠精準。他還在假期給社區里孤獨的老人免費送魚,成為一名愛心志愿者。
近年來,楊還加入了街道辦事處的“天林詩社”,利用她魚攤的廣告牌展示她的詩。他在自己的《民工之歌》中寫道:“青春的汗水灑在美麗的城市,城市成了我們的第二故鄉……”
小包讓上海“跑”起來。
2003年來到浙江桐廬山上海的“80后”技校學生張玲,從沒想過10年后還能開著越野車回老家,在老家的宅基地上蓋起三層別墅,而他在上海已經擁有了一家50多人的公司。
改變張玲命運的是一個小包裹,一個像“快遞”一樣的草根產業。他說:“上海是很多人實現夢想的舞臺,小小的包裹也能讓上海“奔跑起來”
張玲出生于1983年,剛到上海時在ZTO快遞公司做快遞員。“既然已經做了,那就試試吧!”
踩著自行車,腰間掛著BB機,口袋里裝著筆記本,籃子里裝著包裹,操著濃重地方口音的普通話——張玲和他的同事——是當時上海街頭農民工的常見形象。起初,他們的月收入超過1000元。
在加盟店做了三年快遞員后,張玲承包了一個二級網點,負責幾條路的快遞業務。2009年,他買斷了浦東中通公司的一家加盟店。如今,進出他加盟店的快遞數量達到8000件,其中網購約占70%。
近年來,上海已成為中國乃至亞洲領先的快遞中轉基地。張玲服務的快遞公司以每年100%以上的跨越式速度快速發展。幾年之內,已經發展成為擁有10多萬員工、8000多個服務網點、年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大人物”。
“我覺得這樣做是對的,來上海也是對的。”這個“80后”理論。
(責任編輯: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