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發布的全球肝炎報告,全球約有2.57億人感染乙肝病毒,而根據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2018年中國新增乙肝病例122.59萬例,死亡470例[1]。
乙型肝炎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主要通過母嬰傳播、性傳播和血液傳播。近年來,隨著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率的提高,我國兒童乙肝患病率明顯下降。但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短期內不會對健康造成很大損失,往往在發病時發展為慢性乙肝,治療難度大,預后差。
我國治療乙肝藥物市場規模從2011年的68.81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162.76億元,復合年增長率(CAGR)為22.4%。其中,醫院市場是肝病藥物銷售的主要渠道,市場份額約為80%。預計到2020年,我國乙肝藥物市場規模將達到200億元。[2]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終點為:長期抑制-HBs DNA水平,乙肝E抗原(HBeAg)消失[有無抗HBeAg抗體血清轉化],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正常,乙肝表面抗原(HBsAg)消失[有無抗HBsAg抗體(抗HBeAg抗體)]。根據2015年中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乙肝治療藥物主要分為兩類:
I干擾素(IFN),包括常見的IFN-&α;和長效干擾素α;;
二、核苷(酸)類藥物主要包括拉米夫定、恩替卡韋等核酸類似物,以及阿德福韋酯、富馬酸替諾福韋酯等核苷酸類似物。
市面上的抗乙肝藥物。
1992年,FDA批準了第一個干擾素甘丙肽(IFN-&α;-2b)上市用于治療慢性乙型肝炎。2001長效干擾素-α;(佩琳)被批準上市。2005年聚乙二醇干擾素α;2a已成為美國、中國和歐盟批準的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唯一聚乙二醇干擾素。
在核苷(酸)類抗乙肝藥物中,拉米夫定(赫普定、葛蘭素史克)于1998年被FDA批準上市,成為全球首個治療乙肝的核苷酸類似物。自2008年以來,吉列的阿德福韋酯作為首個抗乙肝的核苷酸類藥物獲批上市,百時美施貴寶的恩替卡韋相繼上市。目前,許多藥物正在出售。
表1國外批準的抗乙肝藥物。
全球市場規模。
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副作用大,目前臨床應用較多的是核苷(酸)類藥物。但2017版《EASL乙型肝炎診療指南》對核苷酸類藥物的使用有了更明確的推薦,對聚乙二醇干擾素的療程和早期停藥標準也有了更明確的推薦,這也導致干擾素類藥物在乙肝治療市場上逐年下滑。因此,雖然Paroxen、Perrone等干擾素藥物仍能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但其銷量卻在逐漸減少。
在核苷酸類藥物中,較早引入的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酯由于安全性和耐受性的限制,已逐漸退出治療一線,市場份額逐漸下降。近年來,在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乙肝治療指南中,恩替卡韋和富馬酸替諾福韋酯被視為一線藥物。泰諾福韋和恩替卡韋在2014-2017年的銷售額已經超過10億美元,占據了巨大的市場份額。
國內藥物市場。
【/h/】自2015年4月以來,國內獲批的干擾素有21種,但唯一的長效干擾素是廈門特寶生物生產的聚乙二醇干擾素&α。-2b注射。2012年至2017年,我國藥品監管部門共批準了47種核苷(酸)類藥物[3]。
與國外市場類似,目前核苷(酸)類乙肝藥物約占我國乙肝藥物市場的80%,已逐漸成為治療乙肝的主流藥物..核苷酸類藥物的市場產品高度集中,主要有恩替卡韋、阿德福韋酯、拉米夫定和替諾福韋。盡管替比夫定、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酯仍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銷量呈現下降趨勢。
【/h/】最大的藥品市場是恩替卡韋,2016年銷售額87.3億元,市場份額60.01%,遙遙領先于其他品種。其次是阿德福韋酯,2016年銷售額24.19億元,市場份額17.55%。雖然是與恩替卡韋同為一線抗乙肝藥物,但其規模已遠遠落后于恩替卡韋。雖然目前替諾福韋的市場份額不高,但作為治療乙肝的一線藥物前景光明,尤其是Gilead旗下Viread專利到期后,成都比特、福建廣勝堂藥業、齊天晴等多種仿制藥相繼上市。
【/h/】企業市場份額方面,2016年,城市抗乙肝藥物零售前十企業市場份額占零售總額的91.8%,市場集中度較高。前十名企業中,國內企業6家,外資企業4家。鄭達天晴以28.1%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其核心產品恩替卡韋分散片于2016年實現銷售額35億港元。百時美施貴寶、葛蘭素史克、諾華和吉列分別排名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葛蘭素史克的原創研究藥物拉米夫定片和阿德福韋酯片自專利到期以來,受到仿制藥的強烈沖擊。
新藥研發。
目前的抗病毒藥物,包括核苷(酸)類似物和干擾素,只能控制乙肝病毒的產生,而不能消除肝細胞核內存在的乙肝病毒。目前可以實現的重要目標是功能性治愈,俗稱& ldquo轉負& rdquo。全世界的研究人員都在努力開發新一代抗HBV研發藥物的靶點和途徑。
目前主要有直接抗病毒和間接抗病毒的方法。截至2018年7月,有39種新藥處于臨床階段。但多集中在臨床試驗第二階段前,后續還需進一步觀察。
【/h/】雖然國內乙肝新藥研發水平與歐美仍有較大差距,但不少企業在國內創新政策的推動下,一直在加強新藥研發,并取得了一定成績。尤其是廣東東陽光藥業有限公司的甲磺酸穆拉脒作為目前國內唯一正在研究的衣殼蛋白抑制劑,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二氫嘧啶類藥物,具有良好的抗乙肝病毒效果,目前處于2/3期臨床試驗階段。
參考文獻:
[/h/
[2]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03/503778.html
[3]抗乙肝病毒藥物市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