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對于單純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臨床醫生通常建議其“多喝水”和“保持水分充足”。但是,這句話的具體含義是什么?這些看似健康的醫療建議是否具有潛在風險?本文介紹了一位尿路感染患者在“多喝水”后因急性低鈉血癥入院的情況。
病例資料
患者,女,59歲,因尿路感染癥狀收入急診科。給予抗生素和鎮痛藥。急診科期間,患者出現漸進性顫抖和意識混亂。嘔吐多次并出現言語困難。
呼吸淺快,血氧飽和度和胸部檢查正常。血容量正常,心率74次/分,血壓126/87mmHg,血糖正常。格拉斯哥昏迷評分量表15分。言語困難但理解力正常,注意力缺陷,其他神經系統檢查均正常。發熱。
因出現新發言語困難和注意力缺陷,懷疑卒中,給予血液檢查和CT檢查。
患者丈夫稱,該患者于周天早上起床時出現排尿困難和下腹疼痛,以為是尿路感染復發。患者根據先前的就醫經歷,開始增加飲水量,多達數千克。同天晚上因癥狀無改善進急診科治療。
除復發性尿路感染史外無其他病史。無常規服用藥,無過敏史。不吸煙,中度酗酒,無娛樂性藥物使用史。
檢查
床旁靜脈血氣分析提示,低鈉血癥(123mmol/L),堿血癥(pH7.5),靜脈pCO2(3.71kPa)、碳酸氫鹽(21mmol/L)降低。實驗室檢查顯示,炎癥標志物升高(白細胞計數10.72×109L,C反應蛋白3mg/L),血漿滲透壓降低(257Osmol/kg)。其他血液或生化檢查無異常。甲狀腺功能正常。因未收集到尿液無法評估尿滲透壓或鈉水平。
ECG檢查提示竇性心律。
頭部CT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無腦水腫。于第二天清晨測其皮質醇水平,無異常。
預后和隨訪
限制液體攝入量,1L/24h。1天后臨床癥狀顯著改善。初始檢查13小時后測血清鈉為135mmol/L。在門診進行隨訪檢查和血液檢查后于當天出院。
討論
理論上,增加液體攝入量有益于減輕因全身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高熱或嘔吐導致液體攝入量減少和喪失增加導致的血容量減少。研究發現,水利尿可暫時性減少尿路感染患者尿液中細菌數數,但臨床相關性尚不十分明確。如本文所示,增加流體攝入量可能會導致意識混亂,嘔吐,言語障礙,以及低鈉血癥引起的嚴重后果。增加液體攝入量的風險和獲益尚缺乏研究支持。
本例患者因尿路感染大量飲水后出現定向障礙,惡心,嘔吐,顫抖和言語障礙。床旁血液檢查確定血清鈉水平(123mmol/L)是導致病情急性惡化的原因,給予液體限制后可避免結局惡化。
感染性疾病發作期水中毒很少會導致急性癥狀性低鈉血癥。一般腎功能受損的患者才會出現低鈉血癥(精神性多飲除外)。血漿滲透壓降低時,非滲透壓性因素也可導致ADH大量釋放;雖然多種感染均可促進ADH釋放,但尚無研究報道UTI和ADH分泌相關。該病例中非滲透壓性因素,如嘔吐,出汗,全身性血管舒張和血管通透性增加,都可促進ADH分泌以恢復血容量。當ADH增加的同時大量攝入液體可導致急性低鈉血癥。據報道,急診科大多數低鈉血癥都與基礎疾病導致的低血容量相關,最為常見的是胃腸道和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因低血容量導致的低鈉血癥患者如果增加液體攝入量可能就會導致電解質紊亂繼而增加相關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學習要點
1.急性癥狀性低鈉血癥應早發現早治療。
2.既往有急性腦癥狀的健康患者確診時應詳細詢問病史。大量飲水聯合血容量降低時應監測血清電解質水平。
3.輕度感染性疾病“大量飲水”的建議尚缺乏證據。需考慮急性低鈉血癥的顯著發病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