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專家稱,寨卡病毒感染者大多癥狀輕微,只有約20%發病,截至目前未發現死亡病例。但由于存在與嬰兒小頭畸形的關聯,當前主要風險人群在孕婦尤其是孕早期(1至3月)的孕婦,因此,孕婦尤需防蚊蟲叮咬。
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稱,廣東與南美地區交流較為頻繁,不少廣東人都在南美寨卡病毒流行區居住、經商和務工等。
“由于南美地區的官方語言主要為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而大多數由內地前去務工的人群往往與當地語言不通,也看不懂相關的疫情提示,具有相當的潛在風險。”副主任提醒,如果民眾有親友在南美疫情流行地區工作或生活,內地親友應主動告知相關疫情知識。
感染寨卡病毒啥癥狀?
發熱皮疹渾身乏力
“人被帶有寨卡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大約3~7天后發病。”陜西省疾控中心工作人員表示,絕大多數人癥狀很輕,出現發熱、皮疹、結膜炎、肌肉和關節痛、全身乏力以及頭痛等癥狀,持續2~7天后自愈。近期有研究表明,該病毒感染可能導致少數人出現神經和自身免疫系統并發癥,孕婦感染后可能會導致胎兒出現小頭畸形。目前省疾控中心將繼續做好疫情監測,一旦發現疫情輸入,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開春后在白紋伊蚊密度大的地區指導開展蚊蟲防制工作,緩解夏季的防控壓力。
咋預防寨卡病毒感染?
避免蚊蟲叮咬
防止寨卡病毒感染的最有效保護方式是防止蚊蟲叮咬。省疾控中心專家提示,公眾要注意穿著長袖衣物、使用驅蟲劑等;同時注意關閉門窗、使用紗窗及蚊帳等方式避免蚊蟲叮咬;另外注意將居室內可能蓄水的容器排空、保持清潔或加以覆蓋。一旦出現發熱、皮疹、肌肉關節疼痛等癥狀,應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并主動告知醫務人員相關旅行史。
“寨卡”在中國擴散風險極低
1947年,寨卡病毒首次在烏干達從恒河猴體內被分離出來,5年后在烏干達和坦桑尼亞的人體中也分離到了相同的病毒。2015年之前,寨卡病毒病主要在非洲、東南亞和太平洋的島國中發生。2015年之后,美洲多個國家相繼報告了感染病例。目前,該病在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均有流行。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出血熱室主任認為,寨卡病毒病主要通過伊蚊叮咬感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也都偏低,蚊媒活動較少。因此,此次輸入病例引發傳播并進一步擴散的風險極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