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侯煒,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他從事中西醫結合腫瘤臨床與研究20余年,師從我國著名中西醫結合腫瘤專家樸炳奎、林洪生,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等科研課題10余項,發表論文90余篇。他的研究方向為中西醫結合防治惡性腫瘤,在中醫藥防治惡性腫瘤放化療副反應方面造詣頗深,作為主要編寫人員參加了《WHO西太區中醫臨床指南》肺癌部分編寫工作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肺癌中醫臨床診療路徑》的編寫工作。他對于肺癌、乳腺癌、頭頸部腫瘤等多種惡性腫瘤的中醫辨證施治及減輕放化療副反應頗有心得,曾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日前,記者訪問了侯煒,就目前業界較為關注的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問題,聽取了他的見解。
中醫藥治療腫瘤理念興起
侯煒開門見山地說:中醫藥治療是我國腫瘤治療的重要特色,其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重視。國際上知名的腫瘤研究機構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補充與替代醫學辦公室對中醫藥治療腫瘤給予了高度關注,并在近幾年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中醫腫瘤醫療中心合作,開展中醫藥防治腫瘤的研究,針對“中醫藥與癌癥研究”現狀及一些研究關鍵問題在美國和中國召開了專題會議進行研討。
據分析,伴隨現代醫學的發展,中醫藥治療腫瘤的臨床研究已進入循證醫學、個體化、規范化的時代,基礎研究也日益深入至細胞、分子基因水平。中醫藥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日益廣泛,減輕了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減少了術后復發轉移,延長了生存期,改善了晚期患者癥狀,提高了生存質量,成為中醫治療腫瘤的重要特色。
侯煒認為,中醫藥治療腫瘤理念的興起與以下的幾個新動向有關:
第一,腫瘤被劃分為慢性病,增強了中醫藥預防和帶瘤生存的作用優勢。
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把原來被視為“不治之癥”的癌癥重新定義為可以治療、控制甚至治愈的“慢性病”。其中包含了兩種含義:一是腫瘤的發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腫瘤防治工作必須前移才能發揮更好的作用。對于許多致癌因素的長期影響,我們完全有充分的時間進行預防和阻斷,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從而取得好的療效。二是想辦法把臨床已發展形成的腫瘤變成“慢性病”,讓腫瘤的發展速度緩慢下來,讓腫瘤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得到抑制,甚至讓患者與腫瘤和平共處很多年,也就是帶瘤生存。中醫藥的整體調節作用是維護機體內環境平衡的重要手段。
據他分析,長期的臨床實踐證實,中醫藥治療腫瘤的優勢是通過對機體氣、血、陰、陽水平,以及免疫、血液、內分泌等系統發揮整體綜合調節作用,達到機體內環境的動態平衡。可見,維持機體的平衡、預防腫瘤的發生和帶瘤生存是中醫藥治療腫瘤的最大優勢。今后的研究重點應放在腫瘤的預防和延長帶瘤生存期上,腫瘤預防的重點在癌前病變的防治上,諸如萎縮性胃炎、胃潰瘍防治是降低胃癌發生的重要手段。
第二,從維持、鞏固治療角度,中醫藥有防治腫瘤轉移、復發的作用。
防治腫瘤復發、轉移一直是腫瘤術后患者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作為我國獨特的治療方式,中醫藥一直承擔著西醫治療后療效維持和鞏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防治腫瘤轉移的作用。
第三,多年來的臨床實踐已表明中醫藥在腫瘤治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準確、客觀的作用定位,完善的理論和療效評價體系等關鍵問題的逐步解決,必將有力地推動中醫腫瘤學科的科學化、規范化研究進程,為中醫藥的國際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中藥扶正治療值得重視
侯煒指出,扶正培本法是指用扶助正氣、培植本源的中醫藥調節陰陽平衡及氣血臟腑功能的平衡,以及增強機體抗癌能力的方法。這是根據中醫“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與“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理論提出的。腫瘤在體內能否得到控制、擴散或轉移,與人體內正邪力量的對比密切相關。多年來的基礎實驗研究和臨床研究結果表明,扶正培本可以提高腫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并抑制癌細胞的生長,明顯減輕放化療的毒副作用,并改善癥狀,延長生存期,對于一些癌前病變的發展也有改善作用。
近年來,國內外的眾多專家在中醫扶正培本思想的指導下研發出了許多有效的產品,如參芪扶正注射液、健脾益腎沖劑等,其已經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造福了廣大腫瘤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