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本帖最后由 林藥師 于 2012-10-22 15:59 編輯
原發性
肝癌是我國和亞洲地區的常見病,不少
肝癌在發現時已屬中晚期或者并發其他疾病(如肝硬變),以致不適于手術治療經導管介入肝動脈灌注化療栓塞治療中晚期
肝癌能有效地控制癌體生長,成中晚期不能手術切除的肝癌常用方法,而且對原發性肝癌及轉移性肝癌都有效。
[b]肝癌晚期介入治療好嗎?[/b]
肝癌治療中手術切除雖然是首選療法,但取得滿意療效的關鍵在于早期診斷。而肝癌歷來是早期發現難,一旦發現,大是中、晚期。據資料統計:手術切除率5%~25%,術后1年生存率僅為30%,且生存質量差。以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ranscathetherarterilchemoembdization,TACE)為主體的介入治療已取得了確切的療效,被認為是肝癌非手術療法中的首選方法,并成為二期手術前的有效措施。此外,隨著微導管超選擇插管技術的出現,可在基本不損傷正常肝組織的情況下對
腫瘤局部進行介入治療,對于合并肝硬化、肝功能儲備差的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b]肝癌的介入治療:[/b]
包括血管性介入治療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療,者包括肝動脈栓塞化療(TACE)、經肝動脈栓塞劑治療(TAE)、肝動脈灌注大劑量化學抗癌藥(TAI)及經門靜脈化療或栓塞化療,非血管性介入治療包括無水乙醇瘤內注射治療等,是肝癌最常用的治療方法。
[b]1、肝動脈介入治療[/b]
臨床發現的肝癌大多為中晚期,且多合并肝硬化,不宜手術切除,介入療法是目前對中晚期肝癌患者最有效、最常用的治療方法。按Seldinger插管技術,將導管置入肝動脈,通過灌注大劑量化學抗癌藥,對肝癌的治療更為有效。主要基于以下理論依據:經靶動脈給藥使
腫瘤組織內藥物濃度高,到達肝癌組織的藥物濃度比靜脈給藥口服給藥時高出10~30倍,對
腫瘤殺傷力強;藥物隨著血液循環對肝癌組織的重復打擊,藥物的首過效應使靶器官內藥物量攝取多,流經其他部位的藥量少,增強了對腫瘤的殺傷作用,減少了全身副作用,肝動脈灌注化療藥的同時合用栓塞劑治療,兩者合用稱肝動脈栓塞化療(TACE),TACE既可使腫瘤因動脈栓塞引起缺血缺氧而逐漸死亡,又能使化療藥對腫瘤細胞的打擊更為有力。目前采用的化學性栓塞,即把化療藥物與栓塞物質混合在一起經動脈注入,化療藥緩慢釋放,延長了藥物對腫瘤細胞的作用時間,從而使腫瘤細胞壞死、瘤體縮小、患者癥狀得到緩解、生存期延長。
TACE理論依據:正常肝臟接受肝動脈和門靜脈雙重血液供應,肝動脈供血占25%,門靜脈供血占75%,肝癌的血供75%來自肝動脈。栓塞肝動脈,可減少腫瘤血流量的90%,而肝實質血流量僅減少30%~40%,這為肝動脈栓塞化療治療肝癌提供了理論依據。門靜脈主要充當腫瘤引流靜脈,僅在早期肝癌、衛星結節、門脈癌栓和腫瘤周邊部位及包膜等處參與血供。肝癌的動脈供血分為規則性、變異性、寄生性3類:規則性供血為腹腔-肝總動脈供血型;變異性供血分為腹腔-肝右動脈供血型、腸系膜上動脈供血型、胃十二指腸動脈供血型、胃左動脈供血型、腸系膜-胃左動脈供血型;寄生性供血有網膜動脈供血型、膈下動脈供血型、結腸中動脈供血型、腎動脈供血型等。
肝癌還有多支供血的特點,參與肝癌的多支供血動脈與腫瘤的發生部位有關,如肝右下部腫瘤常伴有胃十二指腸動脈、腸系膜上動脈供血。治療時,每支供血動脈都應找到并進行化療藥物灌注。
[b]2、肝癌的肝動脈-門靜脈聯合介入療法[/b]
肝腫瘤接受肝動脈門靜脈雙重供血,肝癌的門靜脈供血在肝癌化療栓塞術后復發中起重要作用。因而,肝癌的肝動脈-門靜脈聯合介入治療成為近年較為關注的問題。一般先行肝動脈化療栓塞,1~2周后再行門靜脈化療栓塞術(PVE)或灌注化療。方法上除采用肝節段性化療栓塞術達到肝動脈-門靜脈雙重栓塞的目的外,還采用經皮肝穿刺門靜脈選擇性插管術等方法進行門靜脈供血支的栓塞術。
[b]3、肝癌經皮瘤內藥物注射治療[/b]
1983年杉浦信之等首先使用超聲引導經皮穿刺腫塊內注射無水乙醇的方法治療肝癌取得了良好的療效。近20年來,超聲引導下經皮瘤內藥物注射肝癌作為一種局部原位滅活的方法有了較大的進展,現已發展到CT引導、多種藥物瘤內注射。治療機制:利用藥物的毒性作用,直接作用于腫瘤細胞,使腫瘤細胞變性壞死,且通過改變宿主與腫瘤的比勢以提高宿主的免疫水平,間接作用于腫瘤。常用藥物包括乙醇、熱鹽水、化療藥物、放射性核素等。瘤內藥物注射與肝動脈栓塞等聯合運用可提高療效,有可能提高腫瘤完全消失率。
晚期肝癌的介入治療效果較好,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技術,展望未來,介入治療肝癌的方法將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