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最近河北衡水一個14歲的女孩,因為學習壓力大,經常戴著耳機聽歌。結果,時間長了,她發現聽力有些下降,甚至感到耳鳴等不適。
但是女孩不得不去醫院檢查,結果被診斷為噪音性耳聾。
遺憾的是,由于時間長,女孩錯過了最佳治療期,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局面。
根據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調查,在噪聲水平為85 dB和90 dB的環境中工作30年后,耳聾的概率分別為8%和18%。
“耳機”是我們聽歌必不可少的神器,尤其是近兩年隨著主動降噪耳機的普及,耳機方便又時尚,已經成為年輕人的必備。
從主動降噪耳機的原理來看,其內置的主動降噪電路首先對環境噪聲進行采集分析,然后通過對噪聲聲波的分析,產生反向聲波,與環境噪聲結合后會相互抵消。當聲音進入人們的耳朵時,由于噪音和反向聲波的消除,聽到的音樂會更純凈。因此,主動降噪耳機一般通過主動產生“倒噪聲”來實時消除噪聲,開啟降噪后效果非常明顯。平時在嘈雜的環境中,不用像普通耳機那樣把音量調大來抑制噪音。這樣聽久了歌就不會覺得累了。在某種程度上,其實主動降噪有效地保護了人耳的聽力。
其實戴主動降噪耳機在嘈雜的環境中聽音樂確實會更清晰一些,但是有些降噪耳機的使用者在體驗的時候會感覺不舒服,悶悶的,有時候還會惡心。這是耳機的降噪功能造成的嗎?
從降噪原理來說,如果耳機產生的反向聲音正好可以抵消噪音,也就是兩者的相位差剛好可以是180度,那么在這種理想狀態下就可以體驗到完美的降噪效果。但實際上,由于各個降噪耳機設計(如芯片、算法)的不完善,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偏差。根據最嚴重的情況,如果剛好180度的相位差無法精確保持,這個誤差部分會讓耳機不僅無法降低信號,反而會放大信號。偏差大到180度的時候,反而相當于噪音翻倍!這也是傷害人耳朵的因素之一。
如果降噪功能降噪效果異常,會影響實際體驗。然而,這種情況也是一種情況,不是一種常見的情況。另一個因素是主動降噪耳機用戶的個人佩戴習慣。常見的主動降噪耳機一般分為入耳式耳機和頭戴式耳機。相對來說,入耳密封性更好,導致耳朵內部環境發生變化。如果佩戴耳塞時間過長或者耳塞與耳朵的貼合度不是特別好,可能會有一些不適。例如,入耳式可以很好地堵塞耳道,還可以阻止空氣體的循環。對于細菌來說,此時耳道成為最佳棲息地。長時間佩戴后,耳道容易發炎感染,耳道內脆弱的器官可能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