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根據聯合國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報告的數據,預計到2100年,世界總人口將達到110萬。到那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仍然是中國,但總人口比現在大大減少,估計2100年只有10億人左右。雖然這份報告只是對數據趨勢的預測,但也能充分說明一個問題:中國人口正在發生變化,從總量增加到總量減少。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中國總人口為141,178萬,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雖然總人口仍保持穩定增長趨勢,但近年來年齡和數量格局的變化已成為人們特別關注的焦點問題。到202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為2.6億,占總人口的18%,65歲以上老年人口為1.76億,占12.6%。可以說衰老已經很嚴重了。
為什么老年人口比例快速上升?不是老年人的增加,而是青少年和青壯年人口的減少,使年齡結構呈現倒金字塔結構。頂部的數字沒有變化,但底部的數字呈現錐狀遞減趨勢。2020年我國新生兒數量為1200萬,與2019年相差不大。人口學家預測,五年內,新生兒數量將按照快速下降的趨勢下降到1000萬以下。
人口減少的結果顯而易見。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首先,隨著中青年人數的減少,或者說制約了消費能力的提升,我們都知道GDP的快速增長有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歸根結底都要靠消費。任何商品生產的前提都是有廣闊的消費市場。如果沒有人消費,那么生產投資就沒有意義。在過去的40年里,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除了解放生產力,更重要的是依靠強大的人口紅利帶來的剛性內需市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從幾千元增加到3.2萬元。總人口減少后,這個系列就會受到影響。
第二,人口在減少,或者從通貨膨脹到通貨緊縮。有專家建議,要防止日本陷入“低欲望社會”:不買房、不結婚、減少消費。它不可能像日本那樣“失去”20年、30年甚至更久。在他那里,曾經的生育率相當高,購買房產的意愿也很高。然而,隨之而來的房地產泡沫的剛性崩潰,一夜之間撕碎了許多家庭的財富夢想。正是從《廣場協議》開始,經濟進入低生育、不買房的“區間”。
三是可能帶來區域流動性減少。眾所周知,社會的進步需要廣泛的交流和互動,城市也需要人才的相互吸引和參考流動。但是一旦人數減少,這些人就會聚集到大城市,中小城市可能會面臨人口輸出大的結果。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人口凈流入地區將獲得強勁的發展機遇,而東北、西北等偏遠城市可能處于萎縮狀態。可能會有類似美國的銹帶和廢棄城市。
最后,這是一個積極因素。勞動力的減少和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可能會迫使科學家和技術專家開發更多的智能機器人和智能設備來代替人類的操作。客觀來說,將極大地推動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但是,總的來說,人永遠是最重要的,保持總人口的穩定增長才是應有的結果。人們不愿意生孩子,關鍵問題出現在兩個方面:①買房占用家庭資金太多,導致其他支出減少;(2)無人看管,護理成本高。
據測算,在北上廣深、深圳等一線城市,一個孩子從出生到18歲,大概需要280萬元左右,這還不包括買房的費用。如果在一般的二線城市把孩子從0歲養到18歲,大概要花100萬左右,這還不包括給孩子買房的費用。眾所周知,房子是父母應該為孩子考慮的最大的事情,也是擺在大家面前的一座大山。如果加上這套房子,養育孩子的費用分別是700萬元和300萬元。
另外,因為房價太高,占用了家庭大部分收入比例,導致沒有錢做其他事情。以二線城市2萬元的價格為例。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值200萬元。按照60萬元成本的30%首付,按揭貸款本金達到140萬元,所以月供應量應該是8000元/月。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2萬元,還不夠8000元的月薪。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買房是有壓力的。
在普通家庭中,房貸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80%以上。如果家庭月總收入2萬元,房貸支出將達到1.6萬元,只剩下4000元,扣除生活費后基本不多。這就是為什么有人說,一旦你買了房子,你的家庭就是一個月光家庭。
我們都知道所有問題的根源,歸根結底都是“資金”。可用于生孩子的家庭資金比例過低,降低了生育意愿。因此,購房補貼和折扣可以降低購房成本,同時變相增加其他方面的可用資金,這可能真的會提高生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