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原標題: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特別思考)
互聯網金融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金融業態,在我國發展迅速,對老百姓的理財、小微企業的融資以及國民經濟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ヂ摼W金融以其低成本、無擔保、便捷的融資模式,豐富了金融市場的層次和產品,幫助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促進大眾創業創新,提高金融服務的包容性。然而,互聯網金融在帶來便利和效率的同時,也蘊含著更加復雜多變的風險,對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和健康發展提出了挑戰。因此,要充分認識互聯網金融面臨的主要風險,加強監管,防范風險,促進我國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面臨的風險主要表現在監管法律法規缺失和滯后、機構運行不規范、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困難等方面。
法律風險:相關監管法律法規缺失滯后。中國互聯網金融立法已經啟動。今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職責分工、監管職責和業務邊界。但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仍不完善,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出入境標準、運營模式、交易者身份認證等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也沒有規定。大數據時代,客戶隱私權沒有相應的保護條款,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建設滯后于互聯網金融的實際發展。同時,金融監管體系如何適應跨時間空、跨區域、混業經營的互聯網金融監管要求,也亟待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經營風險:互聯網金融機構經營不規范。目前互聯網金融機構普遍存在管理不規范的問題。例如,點對點技術(P2P)借貸行業沒有經營許可、注冊資本等硬性進入壁壘。很多P2P借貸平臺創業者風險識別能力較低,管理能力不足,缺乏風險控制機制,資金配置不當:有的受利益驅動,利用“資金池”運作模式私下競標貸款,導致貸款資金錯配甚至合同詐騙;有的制定高風險貸款目標,甚至補足借款人,挪用投資者資金。同時,點對點借貸平臺普遍存在用戶注冊不嚴、客戶借貸關系缺乏必要保障的現象,極易引發信用風險。互聯網融資基金通常承諾及時贖回T+0,但缺乏應對流動性風險的機制和資金。投資者一旦集中贖回,可能會產生流動性風險,甚至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社會風險: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難以保障。與傳統金融獨立性強的封閉通信網絡不同,互聯網金融處于開放的網絡世界,存在密鑰管理和加密技術不完善、相關協議安全性差、黑客攻擊等信息安全隱患。,可能導致用戶信息和數據泄露或損壞,對金融消費者的信息安全和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還可能誘發一波贖回擠兌。互聯網理財產品在運營管理中存在夸大理財產品收益、風險預警不足、收益與預期差距較大等問題。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4月中旬,全國共有118家P2P借貸平臺陷入困境或倒閉,給金融消費者造成了巨大的財產損失。這些問題嚴重損害了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影響金融秩序穩定和社會和諧。
促進我國互聯網金融持續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必須進一步加強監管,著力防范化解風險。當前,要在以下三個方面積極探索和實踐:
完善監管體系,構建高效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在修訂完善現有金融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互聯網金融模式,盡快完善互聯網金融立法,推動制定相關部門規章和國家標準,明確各交易主體的法律地位、進出條件、業務邊界、權利義務等。要構建高效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科學選擇適合我國互聯網金融實際發展的監管模式,考慮設立專門的監管機構,全面協調監管工作。可以借鑒發達國家“預監管”的管理經驗,重組各類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落實市場準入和退出制度,取締不符合要求,甚至有欺詐、非法集資嫌疑的金融平臺,有效防范金融風險。
加強行業自律,規范互聯網金融機構經營行為。可以借鑒管理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為主、監管為輔、后續跟進”的國際經驗,研究建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自律作用,特別是制定互聯網金融公平交易規則,推動形成統一的行業服務標準,引導互聯網金融機構樹立合法合規經營意識,規范經營行為,加強風險管控能力建設,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同時,積極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完善信用信息系統,夯實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和業務發展的社會信用基礎。
加強風險教育,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加強消費者保護是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重點。由于互聯網金融在我國尚處于發展初期,有關消費者保護的法律法規嚴重缺失,因此有必要加快制定專門的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交易過程中的風險和責任、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資金的第三方保管等,確保互聯網金融涉及各方的信息和財產安全。同時,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風險教育,提高其網絡信息安全和風險防范意識,了解和掌握風險防范工具和技術手段。還需盡快建立科學便捷的賠償機制和訴訟機制,設立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受理投訴、化解糾紛,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作者單位:河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