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隨著一聲槍響,13歲的中國女孩艾米麗以開槍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震驚之余,華裔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可悲的是,陽光男孩怎么了?
據媒體報道,在中國出生、被一對美國夫婦收養的中國女孩艾米麗在去世前并不幸福。她在學校里經常受到同學的欺負和種族歧視,并患有抑郁癥和自殘。最終,成績優異又愛笑的艾米麗,以如此殘忍的方式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更令人痛心的是,這樣的悲劇并不是美籍華人青少年獨有的。據《華盛頓郵報》報道,今年2月,一名中國高中生躺在鐵軌上自殺。在遺書中,他承認自己無法忍受學校和環境帶來的壓力。15歲時,他覺得“沒有辦法走下去”。
據美國華僑新聞網統計,僅在今年4月,就有3名中國著名留學生選擇結束生命。
根據美國心理協會的數據,自殺是亞洲青年(15 -34歲)的第二大死因。為什么中國青少年紛紛走上自殺之路?
頻發的悲劇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嚴峻的事實,華裔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經成為社會不容忽視的問題。
擔心,問題在哪里?
“小男孩,小麻煩”。如今,生活在國外的中國青少年往往背負著太多的期望和壓力。
美籍華人家庭普遍重視學習成績,想要成功的父母往往會給孩子很高的要求和期望,無形中給美籍華人青少年增加了很多壓力。特別是對于那些新移民的中國青少年來說,語言障礙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父母的期望壓在他們身上,所以他們內心的焦慮進一步導致心理問題。
此外,校園種族歧視也隔離了一些華裔青少年,反過來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舊金山華人健康協會對舊金山華人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許多受訪者覺得自己被社會排斥。
更令人擔憂的是,由于“面子”觀等文化原因,很多中國人認為家里很難談得上有精神病患者,不愿意與親友溝通或積極尋求治療。美國心理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15歲至24歲的亞裔女孩自殺率高于其他族裔,但有心理問題的人只有1%接受過心理治療。
中國青少年齊心協力,解開心結。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這是防止悲劇在美籍華人青少年中重演的最好方法。
教育專家認為,中國文化一直強調以家庭為中心,在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時,也要重視父母在家庭中的作用。許多研究表明,親密的家庭關系對移民成功融入新國家至關重要。如果中國父母能經常和孩子溝通,關注孩子的變化,就能更及時地發現和預防孩子的心理問題。
意大利“歐盟通訊社”近日評論稱,中國家長加強對孩子的心理素質和學習方法的引導非常重要。加強華裔青少年非智力素質的培養,讓他們懂得人生的價值,培養他們豁達的胸懷,正視困難,勇于克服困難,是防止他們走向極端的必修課。
此外,專家還建議,如果學校能提供懂中國文化或會說中文的輔導老師,也將有利于解決美籍華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研究發現,在談及心理健康服務時,很多美籍華人青少年表達了在文化和語言上需要被關愛的需求。
當然,最重要的是華裔青少年要以陽光開朗的心態面對環境的變化和生活中的挫折,積極融入當地社會,遇到心理問題及時尋求疏導,以更加樂觀的心態健康成長。(張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