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新冠肺炎毒株的Delta突變已迅速成為一種流行毒株,目前仍在全球流行。鐘南山等人結合流行病學和病毒基因組測序技術,在世界上首次準確描述了Delta突變株引起的“5.21新冠肺炎疫情”。同時結合臨床資料,對該病的臨床特點和病毒動力學進行多方面描述。近日,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柳葉刀》的子公司《電子臨床醫學雜志》上。
根據以往流行病學調查和病毒核酸基因序列分析,“5.21新冠肺炎疫情”由具有明確傳播鏈的delta突變株引起。本研究首次追蹤此次疫情,完成傳播鏈。一名75歲的老人因意外接觸、密切家庭接觸或聚餐感染,三人開始發病。研究人員觀察到,本次疫情中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通過直接和間接密切接觸傳播,其中30.8%通過飲食傳播,其次是家庭接觸(30.13%)、社區傳播(18.59%)和其他傳播途徑(19.87%),包括工作和社會接觸。
同時,研究人員還將“5.21”疫情感染者納入2020年新冠肺炎新型冠狀病毒毒株感染患者隊列,從多方面分析“5.21”疫情病例的臨床和病毒動力學特征,總結歸納變異毒株的特征,尋找導致疾病發展的危險因素。
研究人員發現,Delta突變株潛伏期短,傳播速度快,平均潛伏期只有4.7天,比野生株(6.3天)要短。隨后的亞組分析顯示,在非重癥組中,Delta突變體的病毒潛伏期(4.0天)明顯短于野生型(6.0天)。Delta突變體在10天內傳播4代,其中代間傳播時間最短。
與野生株相比,感染delta突變株的病毒載量顯著增加(前者平均CT值為34.0,后者為20.6,CT值越低,病毒載量越高),感染delta突變株轉陰的時間也顯著延長。
研究人員還發現,感染δ突變體是預測疾病轉變為危重疾病的風險因素。對于60歲以上的新冠肺炎老年患者,Delta突變組的臨界風險是野生株組的1.45倍。此外,delta突變株發展成危重病的速度是野生株的2.98倍。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揭示了Delta突變株具有潛伏期短、傳播速度快、病毒載量大、核酸陰性時間長、易發展為危重癥等特點。因此,快速追蹤、隔離隔離、及時發現病毒感染者、及時控制重點場所、特殊情況下對本地區所有成員進行核酸檢測至關重要。快速識別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為國家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