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看病因:如果是真菌性皮膚病或細菌性皮膚病,分別使用抗真菌藥物或抗菌藥;如果是過敏或濕疹等過敏性皮膚病,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其他抗炎抗過敏藥物。
選擇合適的劑型:根據皮損性質選擇不同的外用劑型。外用藥物分為散劑、溶液劑、洗劑、酊劑、乳膏劑、軟膏劑、膏劑和膏藥等。不同的劑型有不同的功能。洗劑適用于以紅腫為主要特征的急性炎癥性皮損。如果出現水泡和糜爛,最好是濕敷溶劑,因為溶劑有清潔、殺菌、減少滲出和止癢的作用。對于僅有少量滲出物的潰瘍面,應使用膏體,能吸收少量滲出物,有保護作用。如果皮損較厚,最好用藥膏軟化皮損,增加藥物滲透性。
注意濃度:同一劑型的同一種藥物,由于濃度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作用。比如3%的水楊酸可以促進角質形成,10%的水楊酸可以軟化溶解角質,正好相反。
區分部位:注意受損部位和皮膚情況。面部、乳房、外陰皮膚較薄,不要使用高濃度或刺激性強的藥物,也不要使用含氟激素類藥物。手掌和腳底皮膚較厚,可以使用高濃度藥物和含氟激素。年齡、性別等因素也要考慮。如老年人、兒童、女性患者皮膚較嫩,應選用低濃度藥物和低刺激性藥物。酊劑或溶液應盡量涂在有毛發的部位。如果必須涂粉末或糊狀物,應該先剃掉頭發。
總之,皮膚病一定要注意正確用藥,緩解癥狀,促進恢復,否則應用不當會加重病情,增加患者的痛苦。因此,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外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