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四川在線德陽頻道消息(記者顧榮源)掛機難,排隊難,住醫院難。面對新醫改的實施,普通百姓依然選擇人滿為患的大醫院就醫,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等被冷落的基層醫療機構格局并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成為涇陽區衛生工作者的當務之急。2013年起,涇陽區衛生工作者開始探索實施“分級診療”,2014年分級診療新格局為“小病在基層,大病在醫院,康復回社區”,涇陽區衛生工作者一直在路上。截至2014年10月底,涇陽區未發生因實施分級診療引發的醫療糾紛,人民群眾對“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從群眾“不買賬”到涇陽區“分級診療”制度初步建立。
【/h/】2013年德陽市旌陽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40%的住院患者、60%的醫療總費用、50%以上的基金支出發生在區外,不僅增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的支付壓力,也降低了區內參合農民的受益水平。在空之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的支付壓力較大。為此,涇陽區衛生部門“引進空”,積極探索基層醫療機構服務和運營模式。2013年9月起,涇陽區開始探索實施分級診療,比2014年10月1日起實施分級診療的省級要求整整提前了一年。
“只管做”涇陽衛生工作者迅速形成《德陽市涇陽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轉診轉院管理暫行規定》,2013年8月經區政府四屆二十八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同年9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轉診轉院政策生效,規定患者(危重患者除外)原則上選擇鄉鎮衛生院首診,不能在鄉鎮衛生院診治的,逐級轉上級醫療機構。
因為群眾有很強的自主選擇醫療的權利,所以在新政策實施的時候,人們往往“不買”。為此,旌陽區先后印制《轉診政策宣傳手冊》等宣傳資料近20萬份,發放到各村各戶并張貼宣傳;同時組織定點培訓,解讀政策問題,幫助參合群眾理性就醫。
經過最初的艱難階段,群眾開始慢慢接受。2013年底,涇陽區基層醫療機構出勤率大幅提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順利度過“危險期”。
讓“分級診療”在涇陽順利運行,涇陽健康人將打出一套“組合拳”。
【/h/】2014年10月1日,更加全面深入的分級診療制度綜合改革在涇陽區再次啟動。為了實現“小病在基層,大病在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分級診療新格局,涇陽衛生員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首先,讓群眾知道去哪里看病是基層的第一次會診。涇陽區進一步將基層醫療機構界定為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鄉鎮衛生院和鄉鎮中心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同時,明確了雙向轉診制度、雙向轉診標準和雙向轉診程序,在區、鄉兩級設立“雙向轉診”綠色通道,使區內“雙向轉診通道”暢通、有序、高效、便捷、安全。截至2014年10月底,基層醫療機構轉院3242人,區級醫療機構轉院338人,未因實施分級診療發生醫療糾紛。群眾對“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知曉率、認可度、滿意度不斷提高。
【/h/】在了解到城鄉醫保政策對人民群眾就醫有明顯的引導作用后,旌陽區貫徹落實省市相關精神,城鄉醫保政策進一步向基層醫療機構傾斜,提高了基層醫療機構門診統籌和住院報銷比例,拉大了基層醫療機構與省、市、區醫療機構之間的免賠額線和報銷比例差距。
現在,在涇陽區,每個簽約的人都有一張聯系卡,上面提供了服務醫生的聯系電話和診療專長。目前全區所有基層醫療機構均開展了簽約服務,現已簽約119894戶343841人,簽約率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