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表演故事2014年,對于李慧娟來說,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不幸”和“不懈”。
今年年初,她被診斷出患有癌癥。“手術后,我變弱了很多,一直自稱精力充沛,終于明白了什么叫‘無能為力’。”李慧娟笑著嘲笑自己。
但是,在自治區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她還是提出了幾個重磅的建議和議案:關于滿足人民群眾購鹽需求的建議、關于加強電子商務管理的建議、關于完善重大疾病治療規定方便患者就醫的建議等。,都是用小字體打印的,有十多頁。
“關于完善重大疾病治療規定的建議之一,是我的親身經歷,我感受到了。”李慧娟說,她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做了手術,在新疆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治療,后來在自治區中醫院康復。但定點醫院的選擇有限——她只能選擇自治區內的兩家甲等醫院,她已經盡力“拋棄”了哪家醫院。
除了選擇醫院讓她“苦不堪言”之外,治療期間的“折騰勁”也讓李慧娟苦不堪言。“每次在這些大醫院就診、復查、治療,都感覺到處都是人。掛號、排隊就醫、排隊檢查,往往一天下來就筋疲力盡。”李慧娟說。
“我才50多歲,那么那些六七十歲、八十幾歲的病人不更痛苦嗎?”所以她在醫院排隊治療、繳費的時候,會故意和自己的“病人”或者家人聊天,聽聽他們的抱怨和抱怨,然后再問有什么好的建議。
9月的一天,她看到一位老人站在醫院17樓的電梯旁,一臉茫然,嘟囔著該上還是該下,于是她上前詢問。原來這是一個需要骨骼掃描的腫瘤患者,但病房和檢查室在兩棟樓的不同樓層。乘電梯從病房下來,經過兩層樓之間的通道,再乘另一部電梯到檢查室,卻發現忘記帶檢查用的藥,只好折回去拿。經過這一番折騰,老人忘記了自己在幾樓,打算去幾樓。
“那時候,我心里真不是個滋味。”李慧娟說,在醫院的這一年讓她更深刻地感受到,老百姓看病不容易。在過去的一年里,她克服了身體上的疾病和不適,既治療又收集公眾意見。兩會之前,她已經掌握了很多調查論據,準備寫建議提交。
但她畢竟是個病人。她寫了很久,眼睛瞎了,頭也暈了。“我邀請了一位志愿者來幫助我。我口述的。他把它整理出來并打印出來。我拿著放大鏡,一個字一個字地看。不合適的地方被反復修改。這個過程持續了一個月。”李慧娟說:“后來,連小區里的印刷廠老板都認識我,幫我免費校對。”
“人大代表沒有捷徑可走的時候,就要多去基層調研,多參加座談會,聽聽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吸收大家的智慧,多思考、多研究問題。”李慧娟說:“身體沒有癱瘓,精神也不可能癱瘓。只要身體允許,我還是堅持收集民意,為人民多做實事。”
表演演講
當人大代表不是為了盲目的掌聲和贊美,而是為了深入生活,反映人民的真實愿望和呼聲。
從小就愛交往,愛提問。看到早起坐車買菜的老人,我就查查最近物價有沒有上漲。看電視上北京的文物保護節目,會想新疆的天池、柴窩堡湖是否也需要保護。當我路過酒店看到傾倒廚余垃圾時,我也會問垃圾應該送到哪里...
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場景,其實只要是有心的,都是社會難點和熱點。只有親身經歷和感受老百姓的疾苦,才能努力提出有價值的建議和意見。
為什么人們選擇你作為他們的代表?他們不就是想選個人替他們說話嗎?作為一個代表,我們應該為人民做更多的事情,反映一些人的愿望和愿望。即使我所反映的問題由于客觀原因無法迅速解決,我的呼吁至少能讓人注意到,這更接近希望。